霍增魁:左手掌勺右手执教,两手都要抓深度访谈
采访霍增魁的那天,是这个冬季豫北大地少有的晴日。阳光明媚地洒向教室,一扫许久来的阴冷。
也许是反射的阳光挡住了视线,靠窗子的矮个子女生站起来把窗帘拉上。但窗帘太短,自己的座位依然是阳光折射出的跳动光影。她回到座位,偏了偏头,托起下巴又认真听了起来。
此刻讲台上,是学生们极为喜爱的老师霍增魁。他一边讲着萝卜炖羊肉的注意事项,一边一笔一划在黑板上写着板书。身旁的锅里冒着热气,萝卜和羊肉混合的味道弥漫了整间阶梯教室,勾得天天跟各种菜肴打交道的学生都直咽唾沫星子。
更何况我这个混迹美食圈不久的外行人。
坐在我旁边的小张告诉我,“霍师待人特好,他的肚子里有倒不完的干货。”
霍增魁
1980年,高中毕业的霍增魁在家乡恼里的供销社工作,起初是一名售货员,后来出于最现实的原因(供销社食堂能吃饱饭),主动申请调到了供销社食堂做学徒。
在这里,霍增魁认识了对自己影响至深的师傅任雪城。
任雪城,早年是开封又一新的名厨,深得时任国民党河南省主席的刘茂恩赏识。
刘茂恩为母亲庆祝八十八岁大寿时,专程请任雪城带着百十个伙计到登封制作寿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刘茂恩一度想把任雪城带到台湾,后来时事所迫,只能将任雪城留在了福建。任雪城风餐露宿,花了个把月的时间才从福建赶回家乡河南。
解放后的任雪城,到了新乡市供销社当厨师。霍增魁拜他为师时,任雪城已有八十余岁,霍也成了任雪城的关门弟子。
霍增魁清楚地记得自己做学徒时的情形,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起床,推石磨磨秫米,再生火用热水烫成黏黏糊糊的秫米面;之后做两大缸胡辣汤出来;胡辣汤做好后盘饺子面;之后再用醒好的秫米面包枣泥,炸制枣糕。估摸着师傅快起床了,赶紧把牙膏挤上、水杯满上、洗脸水打上。
等这一切做好,已经是三四个小时。
下午和晚上更忙,要把屠宰场送来的两头猪切开挂在阴凉处,而后将肉一点点分解切片,这些活儿全忙完,都已是深夜十一二点了。
霍增魁印象里,最累的时候“两条腿都站肿了,切肉片常常是闭着眼在切”。
但即使再忙碌,霍增魁也从不言累,“师傅们年龄都大了,总不能让他们忙吧。”
很多时候,课上完,仍有不少学生围着他
除了处处抢着干活儿,生活上对师傅照顾得极为周到外,在整个食堂不算太忙的时候,霍增魁会到街边商店买上瓶白酒,再做上盘醋泡花生,跟师傅边喝边唠,讨师傅开心。
见霍增魁如此懂事,文化程度又高,还肯学习,任雪城也是知无不言,倾囊相教。闲暇之余,霍增魁总结做菜过程中的所见所想,并将师傅传授的经验记录下来。就这样,他的烹饪技艺飞速提升着。
跟着师傅学了半年,霍增魁离开供销社,到焦作市供销社新开的又一村餐厅担任起了行政总厨。在他担任行政总厨的那段时间,又一村的生意非常红火。
“在供销社的时候,我的工资是每个月十六块五;到了又一村,他们给我开到每个月一百五。”
这世上,比金钱更贵重的是情谊。又一村干了一年,春节回家看望师傅任雪城时,任雪城对他说:“增魁,能回来不?老师身体不中了,你才学了一半东西,能再跟我半年,东西基本就教你齐了。”
霍增魁心头一酸,当时便决定不再回焦作,沉下心来踏踏实实跟着师傅学手艺。
在潜心学艺的一年多时间里,霍增魁对师傅照顾得更为周到,也更加认真地学着师傅手中的技艺。焖、炖、炸、炒、爆,在任雪城的悉心指点下,霍增魁将这些传统的烹饪技艺融会贯通。
学成后,霍增魁到了新乡友谊宾馆担任行政总厨。过去的新乡宾馆,是新乡市负责对外接待的重要场所,但凡有领导要来,基本上都是霍增魁掌勺。在这期间,霍增魁先后接待了江泽民、李鹏、胡锦涛、乔石、李铁映、曾庆红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如今,霍增魁是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的老师,是烹饪专业的学科带头人。
人说,学而优则仕。这个道理在他身上,是艺精则教书育人。
他的想法也很简单,掌握烹饪知识与技艺最好的结果,不止体现为做出美味佳肴,而且应该让更多愿意从事烹饪行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
那天中午,在学校操作间里吃到了他学生做得红焖羊肉和猪肉烩粉条。
猪肉炖粉条
一大盆红焖羊肉,色泽红艳,汤汁黏稠,一看就让人忍俊不禁。咬上一口,羊肉软烂可口,汤汁香浓馥郁,再就上口喷香的米饭,该怎么形容这时的心情呢? 恐怕是,空有梁山好汉大口吃肉的快意,却无大碗喝酒的尽兴吧。算了,毕竟是在学校,要是在外面一定“会须一饮三百杯”!
还有猪肉烩粉条,粉条柔韧劲道,肉片软嫩鲜香,中间夹杂着负责点缀的豆腐干和白菜叶,细细品尝,肉香、豆香、菜香交织在一起,香而不腻,不温不火,实在令人心生欢喜。
强将手下无弱兵。此言不虚,连刚入门不久的学生都做得如此好吃,真是服了!
如今,教书之余,霍增魁每天都要研究中国传统的烹饪文化。在他看来,要想学好烹饪,归根结底是要把握好各种烹饪技法。
“一般书上写的烹饪技法都是34种,但事实上不下于118种。这118种烹饪技法,又离不开周朝的十六种传统技法。只有把这些技法都掌握好了,才能做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当然,在他看来,在烹饪技法的基础上,还必须熟悉食物的药理属性。“作为一个厨师,不去看《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想把营养学学好是不可能的。”
其实,霍增魁的涉猎范围,远不止是烹饪。他一度对《易经》痴迷,曾买过三十多本与《易经》有关的书籍。
对霍增魁来说,广泛涉猎的好处在于“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和理解问题,不至于纠缠于一点无法自拔。”
他打算出一本关于烹饪技法和常用食物药理属性的书籍,名字暂定为《烹饪技法与菜肴工艺》,书稿基本成型。
“只是觉得寒假时间太短,还有些东西需要沉淀,有部分内容需要细化深化。”
在他的办公室里,见到了书稿,十万多字的书稿沓成厚厚一叠,条理清晰,内容充实,里面很多页扉上留着霍增魁认真修改的笔迹。
像许多学者一样,霍增魁也不愿被利益所束缚。
除了自己的学生,他不在任何一家餐饮公司做技术指导,究其原因,“在于不想被各种各样复杂的利益关系所捆绑”。
“对我来说,好好带学生,研究烹饪文化,比什么都好。”
[本文转载自好食记]
免责声明: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www.canyinj.com",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投稿请加小编微信canyinj888或QQ237634588。4.餐饮界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免费查阅,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时性和有效性,若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延误、不准确、错误和遗漏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扫码关注餐饮界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