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扩张150㎡,用“大店思维”让张亮麻辣烫在县域称王头条

从71㎡小店到150㎡大店,张建军用7年时间完成了县城里从生存到引领的蜕变。他的经历验证了县域经济的一个道理:真正的下沉不仅是模式降维,更是门店空间和服务内容的重构。在张建军看来,餐饮从业者的护城河,从来不在那多收的“三五斗”,而在于持续进化的勇气。
当绝大多数人困于“内卷”时,总有人选择把天花板顶高一寸。
01 17岁北上打工,40岁才读懂餐饮本质
1997年,17岁的湖南小伙子张建军挤上了开往首都的绿皮火车。满心的出人头地、衣锦还乡和对北京的新鲜感最终消磨在酒店后厨的烟火气里,“刷碗、切配、传菜,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张建军说,当年离乡闯荡的小镇青年们都是这么过来的,那是他与餐饮行业的第一次接触。
在北京生存容易,过好很难。一个外地孩子,肯吃苦,没有好学历,却又不甘心随波逐流,除了打打工,也就只剩下创业、做生意这条路。可是这条路太难,北京又太大。
3年后,张建军回到麻阳结了婚。但他并没有放弃自主创业的想法,中间他尝试过建材生意、消防工程,却屡屡碰壁。“干了好多项目都没成功,真正开始做张亮就是七、八年前的事”,张建军的神情里流露出与张亮麻辣烫相见恨晚的怅然,“以前咱们普通人创业都是盲目去做,如果早遇上咱们这种带培训、带帮扶的加盟体系,创业肯定就更容易成功”。
2018年,他在网上刷到了张亮麻辣烫的加盟信息,连夜赶往就近的株洲张亮麻辣烫加盟店考察。“当时那个业主开了4家分店,我在现场看着店里时尚的装修和挤满门店的客人,那种年轻的、热气腾腾的氛围一下击中了我。我就想,如果这个品牌不赚钱,他不可能连开4家”。
“我跟自己说,不考察其他项目了,就开张亮麻辣烫!”
02 逆势扩张:疫情三年,我把店面扩大三倍
在怀化市麻阳县的金鑫华庭商业区,张建军顶着租金压力签下了首店。首店开业即爆火,周末日均营业额多数在五六千左右),却在第三年遭遇到双重阻击:友商在街对面开出200㎡大店,疫情封控让日流水跌至500元。
怎么扭转局面?“别人撤退,我装修”,张建军决定一方面升级店面,把店面形象搞好,一方面把菜品搞丰富。张建军赌上全部积蓄,在疫情最严时拿下隔壁空铺,将门店从71㎡扩至95㎡。“李强总(分公司经理)劝我谨慎,但我相信张亮这个品牌没问题,顾客群没问题,无非就是大环境影响——只要堂食恢复,大店就是护城河”。现在回头看,那一步走得非常正确。后来疫情放开,那一年店里每天都爆满,营业额节假日都能上七八千左右,高时上万。
(怀化市麻阳县金鑫华庭店)
经历了疫情和竞对的双重压力测试,张建军心里变得更有底气。2023年下半年,张建军又拿下隔壁一家店面,把门店扩大到了150㎡,日营业额上到了八九千,破万次数明显比以前增多,“所以我觉得扩店的成本压力随着营业额的上升会慢慢形成良性循环,优势会越来越大。我现在的想法就是先把大店思维跑通,无论店面形象,还是各色菜品,我要把张亮麻辣烫在当地做到第一,条件成熟我肯定再去其他区域开一家好的!”张建军坚定地说。
03县城打法:公益营销+“食材霸权”
“我也碰到过好多加盟商,他旁边出现友商导致业绩下滑,他首先就要跑去别的地方开。在一个店重新把市场抢回来的,我很少见。所以我也觉得我当时的坚持啊,跟别人不一样”,张建军笑着说,“这也是咱们张亮麻辣烫的口号对吧?
如今,张建军的150㎡门店已成麻阳地标。回想在竞对环绕、极致内卷的县城脱颖而出的原因,他总结了几个关键动作:
首先是公益破圈。张建军主动加入了县助残志愿者协会,连续6年以“张亮麻辣烫”的名义捐款助残,跟随团队慰问敬老院,中间还赞助了麻阳当地的龙舟赛。善意是有复利的,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举措,让门店在2022年迎来爆发——通过助残活动积累的社区口碑,带动了店里近4成的稳定增长。“做公益也不是为了作秀,而是让品牌扎根。因为当地都是固定的消费人群嘛,慢慢接触你越多,他就知道了张亮麻辣烫,于是也得到了更多的回报”,张建军说。
(张建军经常跟随团队一起参加公益活动)
其次是对好食材的坚持。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张建军始终坚持使用品牌供应链的冻品,比如安井的牛肉丸、黄金蛋饺、鱼豆腐等等,“客人一口就能吃出差别,别的友商用廉价丸子,第二天顾客就不再去了”。“我想把食材做得更丰富一点,再挖掘一些有潜力的食材。比如说牛肉,比如更高端一点的海鲜”,“咱们县城人民也需要选品自由!”。
第三是做好线下,更新场景。张建军模仿上海直营店,将不锈钢展菜盒全部换成白色定制盒,并新增了更多的食材选区。但他也直言痛点:“一线城市的很多打法在县城会水土不服。比如县城客群更习惯线下消费,我改用‘消费满20元送饮料’,这个做法反而更好地平衡了堂食和外卖的收益”。
面对OTA平台的流量裹挟,他更展现出县域经营智慧:“县城做外卖要‘轻折扣、重体验’,我把线上订单控制在10%以内,集中火力做透线下私域,现在我有两个500人粉丝群常年保持着活跃”。
04 与品牌共生——县域加盟商的持续进化论
即使已经成为麻阳县城的麻辣烫天花板,但他仍然酝酿着更大胆的试验:在150㎡门店测试“火锅化场景”。“我跟李强总说,如果公司出小火锅,那种带着社交属性的产品,我第一时间申请成为小火锅产品的首批试点。因为我发现有很多顾客有这方面需求,像我这种店面开的大的非常愿意尝试”,张建军说。
(怀化市麻阳县金鑫华庭店内景)
如今,这家7年老店非但未显疲态,反而以日销1.8万元刷新湖南县域坪效纪录,更吸引周边县城20余位创业者前来“取经”。“因为从六、七年前到现在,我的店面一直开的比较好,好多想加盟张亮麻辣烫的人都来考察我的店。每次我都毫无保留地跟他们说,张亮这个品牌的确没问题,就看你自己的选择,各方面你自己要好好经营。就像我2020年那时候,如果我不改变,不把店升级,我绝对达不到现在这种状态。”
“我特别希望我的经历给那些生意不好,竞品出现,不敢去扩张、不敢去翻新的加盟伙伴一点借鉴作用。生意不好,大家的心里都难受。但是,你不去变的话,你就会被市场慢慢地淘汰。你必须把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短板给补上,你才能把生意重新夺回来。张建军直言:“我现在感觉就是,你比友商多一点优势,那你就无限放大,你就比他优势更大”。
张建军给加盟伙伴的“县城生存法则”
空间即战略: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县城核心商圈500米内必须称王”;
食材即霸权: “贵10%的品牌牛肉丸,能带来50%的复购”;
公益即流量: “捐2000块做公益,比花2万打广告更值”;
灵活抗内卷: “总部的标准打底,自己的创意加分。”
在餐饮行业,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使命和意义。当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个体在其中起伏浮沉,如何才在行业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或许,张建军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那就是:“持续进化,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麻辣烫,选张亮——让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找到自己的沸腾坐标。
免责声明: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www.canyinj.com",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投稿请加小编微信canyinj888或QQ237634588。4.餐饮界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免费查阅,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时性和有效性,若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延误、不准确、错误和遗漏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扫码关注餐饮界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