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小店到全球布局:杨国福如何用供应链撬动千亿麻辣烫市场?头条

当中国餐饮行业由“经验驱动”转向“体系驱动”,供应链建设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黄金标尺。这在很多餐饮品类赛道上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就在日前举办的2025第21届中华餐饮双创论坛中,杨国福集团董事长助理兼运营中心负责人李双印就以“强供应链体系铸就麻辣烫赛道核心优势”为主题做出精彩分享。
在这个拥有近7000+门店超级品牌的供应链建设历程中,从位于成都郫县的国内第一家麻辣烫供应链“黑灯工厂”到全球供应链布局,从数字化冷链到全链条品控,供应链成为其穿越周期、持续成长的核心引擎。
那么,围绕着供应链建设,杨国福如何用“一碗汤”串联起从田间到舌尖的千亿市场?又如何凭借供应链让“万物皆可烫”在全球范围内新鲜落地?
01、从0到近7000+,复盘杨国福麻辣烫的成长之路
从传统的重油重辣到杨国福的草本骨汤,杨国福开创“可以喝汤的麻辣烫”重新定义新式麻辣烫赛道。李双印表示,麻辣烫是中式快餐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赛道。首先是它自带“轻餐饮属性”,顾客自选食材后,一碗只需要不到5分钟即可完成出品。简单的操作和标准化的流程,让麻辣烫更适合开展加盟连锁业务。
杨国福麻辣烫从0到近7000+门店的过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在介绍中,李双印将杨国福麻辣烫的成长拆解为以下三大阶段。
1、规范化:打磨模型,完成麻辣烫品类的两项改革
“开创了它,还要不断地去完善它”,李双印介绍,在重新定义新式麻辣烫之后,杨国福还完成了麻辣烫品类的两项改革:
一是“大锅”换“小锅”,提升烹煮的健康性。传统麻辣烫往往是“大锅煮”、“熬煮一天”,长时间的熬煮会导致不同时间段吃到的味道不一样,更重要的是不健康。为此,杨国福麻辣烫改成了单人单锅烹煮。与此同时,杨国福又基于固定门店、统一装修,统一食材供应链配置等,全面带动麻辣烫品类走向品牌化和健康化。
二是从“碗”到是“斤”,“斤式”自选满足多元需求。在持续摸索的过程中,杨国福麻辣烫发现,以“碗”为单位让顾客在食材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局限,客单价也因此受到局限。于是,杨国福创新性推出“斤式”自选,正式开启“万物皆可麻辣烫”的时代。
2、全国化:跑马圈地,六年间门店数量从1000+增长至3500+
2010年至2015年,是杨国福麻辣烫全国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杨国福麻辣烫的门店从1000+家迅速增长至3500+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杨国福麻辣烫跨越南北覆盖更多的城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全国门店,杨国福麻辣烫2015年在上海成立全球中心,加码华东华南市场,同期匹配发展节奏搭建供应链体系。
3、工业化+国际化+零售化:中央工厂投产,为进军海外、布局第二曲线夯实基础
2017年,杨国福麻辣烫正式进军海外市场,首家门店落地加拿大温哥华。跟随门店覆盖范围的持续扩大,杨国福麻辣烫的供应链体系也在持续升级。2018年,四川杨国福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投产;2019年,杨国福正式与中粮屯和番茄基地达成战略合作,推出新款番茄汤底……依托于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杨国福开始孵化零售产品和第二品牌。
一路摸索,一路成长,如今的杨国福麻辣烫历经三大阶段实现了近7000+家门店的超级规模。这背后,是300+供应商伙伴、500+代理团队伙伴,以及4900+加盟事业合伙伴。
02、稳健成长背后,餐企供应链配套该如何进行?
正如开头所言,当中国餐饮行业由“经验驱动”转向“体系驱动”,供应链建设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黄金标尺。杨国福麻辣烫的一路成长,更是让这条“铁律”有了鲜活注解。那么,在持续优化、迭代供应链的过程中,餐饮供应链配套又该如何进行?对此,李双印深入浅出地将杨国福麻辣烫供应链建设分为三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从第一产业开始,辣椒、花椒、番茄等重要原料,杨国福已经通过原料种植基地的方式,将供应链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从种植基地采摘的新鲜食材会被送至杨国福的中央工厂,生产成标准化的食材、底料等,再配送至门店。以贯穿一、二、三产业的供应链为基础,杨国福麻辣烫正在践行“以食品标准打造中式连锁餐饮食品化”的典范。
李双印特别强调,餐饮品牌做到一定规模时,就需要打通一、二、三产业,以保证食材品质、食品安全的全链条可控。在食品一产化、食品标准工业化的架构下,针对麻辣烫的发展特征,杨国福又做了哪些事情?
1、创新标准化和统一制备流程
李双印提到,往前推溯十几年的时间,麻辣烫的标准化程度非常低。为了能够通过规范性的动作和器具推动麻辣烫品类的相对标准化,杨国福做了很多细节化的动作。比如核心调味料的研发,让口味从“放哪些调料、放多少调料”标准到“一锅汤放一袋复合调味料”。这种方式让杨国福麻辣烫在培训、门店操作等维度的效率得到大大提升,同时又维持汤底原本的味道,助力门店端产品品质的稳定输出。
更高维度的标准化制度则诞生于杨国福的“高标准的研发和实验设备”。李双印举例,麻椒的麻度很难定义,不同标准下消费者感受很容易产生差异。为此,杨国福麻辣烫开启“元素级”的鉴定和研究,为主要食材制定相关标准,再通过统一的制备流程更极致地实现最终口感的标准化。
来到标准化的“最后一站”——门店,近些年来,杨国福麻辣烫一直坚持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辅导加盟商开店、汤品制作、店铺运营等。背靠坚实的创新、研发和质控能力,才造就了杨国福麻辣烫别具一格但标准化的风味。
2、知味溯源:好汤源自然,自然出好烫
特色风味背后,很多人并不知道杨国福的番茄来自新疆天山雪山水灌溉的土地;“麻”来自四川汉源花椒;“辣”来自贵州大方县辣椒;“甜”来自蔗糖之乡广西柳州……深入优质农产品原产地进行合作,成为杨国福强化特色风味的重要举措。
以花椒为例,众所周知,四川汉源产优质花椒。杨国福便扎根于此布局了花椒基地,且以“年”为单位收购,而后再经过杨国福在自有链条上的储存、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麻”味的始终如一。
3、工业化供应链为高质量的快速拓展提供支持
从种植基地到门店,由此梳理出杨国福麻辣烫的供应链路径:优质原材料供应商—药品级中央工厂—“常温+冷冻”两大仓储体系—门店。在这个路径中,杨国福的“工业供应链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把控采购、生产、仓储、运输全链条,具备上下游追溯能力,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4、数字化体系为运营效率和产品链赋能
以上一系列的动作,又靠什么进一步落实到加盟门店中?
李双印提到:“有加盟商认为交完加盟费就脱离总部了”,加盟商失控会影响整个品牌的发展。也正因如此,杨国福在2010年前后“砍掉”了一部分门店,以探寻更高质量的发展。
那么,如何形成科学的加盟商管理体系?李双印提出“必须借用‘杠杆’管理”。这个杠杆便是数字化体系。从门店监控到运营顾问巡店定位系统,从统一的会员体系到加盟店的培训系统……杨国福麻辣烫的数字化系统已经实现了全线打通。李双印举例现在加盟商订货就像“逛淘宝”,订单支付次日就可以送货上门;对于销售额,公司“大屏”可以监测到每一家店的营业额有多少,堂食和外卖分别占比多少;顾客维度,公司可以通过系统看到顾客消费多少,会员顾客消费占比等……基于以上这些,杨国福麻辣烫得以更细化地管理加盟商,也更精准地赋能加盟商。借力于数字化杠杆,杨国福麻辣烫轻松撬起近7000+家的门店体量。
最后,李双印以三点干货建议结束本场分享:一是找准核心差异,并坚持做好核心;二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考量,早期有早期的配套,成熟有成熟的配套,适当的发展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模式和体系去选择定制化的服务;三是运营效率是第一位的,不以为了更完善的配套,给运营带来更多麻烦。找准核心差异,坚持做好核心。
免责声明: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www.canyinj.com",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投稿请加小编微信canyinj888或QQ237634588。4.餐饮界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免费查阅,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时性和有效性,若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延误、不准确、错误和遗漏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扫码关注餐饮界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