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箱里的未来:餐饮生态的良心拷问!头条

2025年7月,一段“女骑手将女儿装外卖箱送外卖”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312条相关短视频获得5500多万点赞,数次冲上微博热搜。视频中,外卖骑手朱女士为兼顾工作与育儿,将年幼女儿安置在特制的外卖箱中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这一幕刺痛了无数网友的心,也折射出外卖行业繁荣背后的深层矛盾。
作为连接餐饮商家与消费者的重要纽带,外卖骑手群体支撑着万亿级餐饮市场的运转。
然而,当一位母亲不得不将孩子置于工作环境中时,整个行业都需要反思:我们追求的效率与便利,是否建立在劳动者的牺牲之上?餐饮连锁企业和外卖平台又该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间找到平衡?
01/骑手生存现状:高压下的“数字囚徒”
外卖骑手群体正面临收入不稳定、工作强度大、社会保障不足的多重压力。平台算法的精准控制与消费者的即时需求,共同将骑手推向"以命换钱"的困境。尽管2025年补贴大战带来短期收入增长,但这种泡沫式繁荣背后是难以持续的劳动透支。
2025年的外卖市场,骑手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甜蜜的负担”。随着美团、京东、饿了么之间的补贴大战升级,骑手收入出现短暂暴涨。数据显示,部分骑手日收入可达1000-1700元,月收入轻松过万,较往年增长111%。然而,这种高收入是用极限工作时长和健康风险换来的。
“只要好好干,一个月收入过万没问题。”美团骑手李先生表示,“但代价是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40度高温下也要拼命送,中暑倒下也不稀奇。”事实上,高收入背后是平台精心设计的激励机制:基础单价4-5元/单,叠加高温补贴7-8元,冲单奖励100-200元。这种“多劳多得”的模式驱使骑手们不得不"赌命"跑单。
更令人担忧的是,骑手群体缺乏基本保障。数据显示,众包骑手占比超过六成,除京东给全职骑手缴纳社保外,其他平台普遍缺失社会保障。“摔了病了全靠自己扛”成为行业常态。为抢单赶时间,闯红灯、超速成了家常便饭,事故率比普通司机高三倍。超时扣3-4元,投诉一次罚500元的规则设计,进一步加剧了骑手的工作压力。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陈龙在其《数字疾驰:外卖骑手与平台经济的劳动秩序》一书中指出,平台算法通过不断压缩配送时间来提高效率,三年间骑手平均配送时长缩短了10分钟,而超时惩罚却愈加严苛。这种以牺牲劳动者基本权益为代价的效率优化,暴露出算法伦理的严重缺失。
02/平台竞争格局:补贴大战下的生态扭曲
2025年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表面上是为争夺市场份额,实则是将骑手权益和商家利润作为竞争筹码。平台通过“低价引流-压榨骑手-商家让利”的模式获取增长,但这种不可持续的竞争策略正在摧毁行业生态的平衡,最终将由消费者、骑手和商家共同买单。
2025年二季度,外卖平台补贴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突破1.5亿,淘宝闪购和饿了么联合日订单量达8000万。为 维持增长,平台单季度烧掉250亿元,美团利润预计缩减250亿,阿里京东更惨 。高盛警告称: “ 这么搞迟早崩盘!”
这场补贴大战中,没有真正的赢家。骑手看似收入增加,但代价是工作强度和安全风险的急剧上升。商家被迫参与“0元奶茶”等促销活动,每单倒贴2-3元,“纯粹是慢性自杀”。某茶饮品牌负责人透露,参与平台补贴活动后,单量暴增十倍,但每杯利润不到1元,店员累到虚脱,冰箱塞满卖不掉的奶茶全浪费。
平台的盈利模式也面临挑战。传统上,外卖平台主要依靠向商家收取15%-20%的佣金获利,但在补贴大战中,这一模式难以为继。数据显示,美团外卖利润率维持在4%左右,每单利润仅1元多,稍有折扣或补贴就会抵消利润。高盛报告指出,外卖大战的根本目标并非外卖业务盈利,而是通过高频外卖获取流量,交叉销售至高利润的电商和旅行服务。
这种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市场结构。高盛推演了三种可能的终局:美团成功守擂维持5.5:3.5:1的市场格局;阿里通过500亿投资形成4.5:4.5:1的双寡头;或京东凭借15万全职骑手实现5:3:2的三分天下。无论哪种情景,骑手和中小商家都是最脆弱的群体。
03/餐饮连锁的外卖策略:效率与责任的平衡术
面对外卖市场的变化,餐饮连锁企业正在调整策略。一方面通过优化供应链、中央厨房等方式提升效率,另一方面也开始关注骑手权益与品牌形象的关系。未来,餐饮品牌的外卖竞争力将不仅体现在价格和速度上,更取决于对整个生态链的责任担当。
外卖已成为餐饮企业的重要增长引擎。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在线餐饮服务交易额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37%。面对这一巨大市场,餐饮连锁企业正在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竞争力。
供应链优化成为关键。美团计划推出1200个中央厨房,通过标准化生产降低成本;京东依托物流网络优势,探索“早间快递+午晚餐高峰”的骑手调度体系;头部餐饮品牌则通过数据中台实现多平台订单统一管理,优化出餐流程。这些措施虽然旨在提升效率,却间接影响着骑手的工作体验。
部分品牌开始尝试差异化竞争。某连锁快餐企业推出“骑士关爱套餐”,为骑手提供优惠餐食和休息空间;另一家茶饮品牌则在订单高峰期主动延长出餐时间,避免骑手过度赶时间。这些举措虽小,却体现了餐饮企业对骑手群体的关注。
餐饮界新媒体认为,外卖不只是销售渠道,更是品牌与消费者互动的窗口。随着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度提升,品牌形象将成为新的竞争焦点。某餐饮集团CEO表示:“未来,消费者会用脚投票,选择那些不仅提供美味产品,还能善待产业链上每一位参与者的品牌。”
04/未来趋势与行业重构:走向多方共赢的生态体系
外卖行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补贴大战难以为继,政策监管日益严格,消费者意识不断觉醒,这些因素将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价格和速度的比拼,而是技术创新、服务质量和社会责任的综合较量。
技术创新将重塑外卖生态。无人配送、智能调度系统、区块链溯源等技术的应用,有望降低对人力的依赖,提升效率的同时改善骑手工作条件。美团已投放近100万顶智能头盔,配备防雾镜片、语音助手和摔倒自动上报功能;京东试点无人机配送,降低人力成本。
市场结构也将发生变化。高盛预测,到2030年食品配送市场规模将达2.4万亿元,即时零售达1.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9%和18%。随着市场成熟,补贴将让位于服务质量竞争,平台需要寻找新的盈利点。数据服务、供应链金融、会员体系等增值服务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骑手职业将走向专业化。随着社保政策的完善和职业发展通道的建立,外卖骑手有望从“临时工”转变为“正式职业”。美团推出的“乐跑计划”显示,熟练骑手月均收入可达12593元,较普通骑手高出24.7%,这种“技能-收入”正相关模式为骑手职业发展提供了路径。
行业协同也至关重要。上海市尝试的“用算法反制算法”模式值得借鉴,通过交管部门与平台数据共享,建立骑手安全积分体系,将守法骑行与收入挂钩。这种多方联动的治理方式,既保障了骑手权益,又维护了平台利益,实现共赢。
当我们为外卖箱里的孩子心痛时,不应忘记这背后是900万骑手的共同困境。外卖行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劳动者尊严为代价,平台的算法也不能成为压榨人性的工具。
可喜的是,政策监管已经觉醒,平台开始调整策略,社会关注度持续提升。但真正的改变需要各方协同:平台应将骑手权益纳入成本核算,商家要理性参与促销竞争,消费者可多一份耐心与理解,政府需完善制度保障。
外卖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个生态系统。只有当骑手获得体面收入和基本保障,商家实现合理利润,平台找到可持续盈利模式,这个行业才能健康发展。毕竟,我们追求的不只是30分钟送达的效率,更是一个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感受到尊重与尊严的社会。
未来已来,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外卖生态。
免责声明: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www.canyinj.com",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投稿请加小编微信canyinj888或QQ237634588。4.餐饮界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免费查阅,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时性和有效性,若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延误、不准确、错误和遗漏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扫码关注餐饮界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