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比不上大势,谈欧美的圣诞“中餐日”和华商的故事餐企新闻

筷玩思维 / 赵娜 / 2016-12-23
在圣诞节吃中餐,甚至已经成为了美国的节日传统,这是怎么一回事?
餐饮界

明天就是圣诞节前夕,估计很多餐饮人们已经看过了如何做圣诞营销的文章,准备好了节日菜单和圣诞促销礼物,要在这个一年一度的终极洋节日里大干一场了。

那么我们今天就聊一聊轻松的话题。

中国人过圣诞节的方式基本就是吃喝+圣诞气氛,无论是节日特别菜单还是促销活动,都是围绕耶稣圣诞传统内容展开,吃喝方面如烤火鸡、姜饼、南瓜汤、蛋酒等,气氛自然少不了圣诞树、平安夜苹果和各式圣诞趴。

然而在美国,有一群人在耶稣圣诞节前夜和节日当天,都涌向了中餐餐厅大快朵颐。

在圣诞节吃中餐,甚至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节日传统,这是怎么一回事?

美国犹太人的“中餐日”传统:既因为美味,也因为中餐人勤奋

选择在圣诞节吃中餐,最早还是美国犹太裔人群的无奈。

每年圣诞节,美国家庭会团聚在一起庆祝耶稣的诞生,自己制作火腿或火鸡作为大餐主菜,很少选择去餐厅吃饭,所以大部分餐厅在这天也都关门歇业。

不过,中餐厅则没有选择和美国人一起“过节”,放假休息,而是继续开业。而对于美国广大的犹太裔人士来说,这可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有这样一则逸闻。2010年美国国会参议院举行的一次最高法院大法官任命的听证会上,共和党参议员格莱厄姆问当时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人伊莉娜·凯根:“我想知道你圣诞节那天在什么地方?”

凯根回答说:“像所有的犹太人一样,我应该是在中餐馆吃饭呢。”这个回答引发了现场议员们的会心一笑。


christmas_620px

这可能要追溯到20世纪初的纽约,当时犹太人和华人是当地最大的两个非基督教移民群体。

由于圣诞节这一天只有中餐馆开门,而犹太人并不庆祝圣诞节,所以他们这个假期在外吃饭,就只能到中餐馆。但不仅仅是因为那一天只有中餐馆开门营业,也因为犹太人把吃中餐当做一件盛事,并赋名这天为“中餐日”。

《华盛顿邮报》援引美籍犹太作家普劳特的话说,“对于美国犹太人而言,圣诞节是一年中吃中餐的最高峰时间。”

一份针对纽约犹太人的调查显示,“质量、价格和文化亲近感是他们选择中餐的重要原因”。


jewish-fortune-cookie_0

中餐和犹太教饮食有相近之处,犹太人认为中餐的烹饪方式不会违背犹太习俗,是比较安全的食品。

因为,犹太法律禁止将牛奶和肉类混在一起吃,但西餐却经常这么做,只有中餐很少这样做,所以犹太人有了亲近感。还有就是,中餐和犹太饮食都相对便宜、口味偏酸甜等等。

中餐和犹太饮食中的相似之处,也让犹太人逐渐适应了中餐成为他们常规餐饮的一部分。

在犹太人开始迁移到布鲁克林、皇后区以及其它区域的时候,中餐馆也有相似的移动轨迹,并且两者的距离总是很近。

几百年的时间,这个选择不断被几代人重复,逐渐成为美国犹太人约定成俗的另一个传统,也是犹太人保持与自己族群联系的一种方式。

据美国《侨报》报道,2015年圣诞的时候,纽约下曼哈顿区的街道上,华埠知名的南华茶室外更是堆满了慕名前来的食客,一座难求。


nomwah

而在近几年,在互联网上,如何庆祝犹太圣诞的文章也有很多,告诉美国人如何在圣诞节的纽约或华盛顿找到最好的中国餐厅,甚至有人在YouTube上分享用餐的影片记录这个奇特的习俗。

现在中餐馆在圣诞节的生意暴增,还影响了许多其它同样不庆祝圣诞节的族裔,也在这一天到中餐馆享受大餐。

有报道称,在Google搜索引擎上,对中餐的搜索量在圣诞节期间远远高于平时。曼哈顿上西区的著名中餐馆Shun Lee West在圣诞节当天预订的订单高达1300个。

犹太人在圣诞节吃中餐的传统起源于纽约,之后蔓延至东西两岸。随后则不局限在美国境内,欧洲、南美和澳洲的犹太人会在耶稣诞辰排队购买饺子和蛋卷。

国内的餐厅花尽心思做营销吸引大家来吃圣诞大餐,欧美的中餐馆坐享近百年形成的“中餐日”客流大势,是不是有些无奈。

欧洲中餐新趋势:混搭亚洲餐,进军主流西餐

中餐是华人在欧美许多国家安身立命的支柱性产业,特别是欧洲。

比如在英国,就有超过1.8万家的中餐馆和外卖店,但毕竟带着少数裔的标签,在主流人群中的消费频次仍然有限,于是许多中餐馆开始“中餐西做”,或者直接加入西餐菜式到菜单里。

除了“中餐西做”外,中餐和亚洲其它国家的饮食“混在”同一个菜单也成为一个新趋势。

事实上在欧美人眼里,如同分不清亚裔人种一样,中餐与泰餐、日餐在他们眼里差别也不大。

三种餐都以米饭和面条为主食,能让他们划分中、泰、日餐的唯一标准是酱料:中餐代表的是甜酸、豆豉、蚝油口味;泰餐是酸辣为主的香辛料;日餐则是芥末和各种口味的酱油。

但能分辨这三种口味,也算得上是亚洲餐的高级吃货了,除了寿司是日本独有,其它的菜品大部分欧洲人并不是分得很清。


331

法国亚洲餐饮联合总会会长、从业几十年的亚洲餐老板孙和平,他的餐厅就既有中餐点心店,也有日本寿司店,还有泰餐厅。

“我发现只要质量有保证、有特色,法国客人并没有特别喜欢吃哪种餐的偏好。”2014年的法国版《米其林指南》里面收录了11家中餐馆,而其中有多家同时以中餐和泰餐著称。

在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日本寿司新鲜健康且充满异国腔调的制作手法和讲究的吃法,让巴黎的小资为之倾倒,普通民众也偶尔去尝鲜,寿司成为了欧洲高级餐饮的典型。

那时就有生意嗅觉敏锐的华人做起了日餐的生意,有位2004年开始经营日餐馆的华商回忆,当时的日本寿司店“只要开门营业就能赚钱”。

随着主打寿司餐厅的增加,“寿司最终会变成像披萨一样的大众食品”的预言也出来了,几年之后,日本寿司食品在法国市场一年的销售额可达1.487亿美元。

这时,更多头脑灵光的华商开始进入。

据2011年日本使馆的数据,巴黎有近700家日餐馆,其中只有10%是日本人开的。而据法国日餐指南的说法,在法国100多家比较正宗的日餐馆中,50到60家是日本人开的,40家是华人开的。

但盛极必衰,2013年开始,日餐厅的生意开始进入颓势。


eating-sushi-big

去年7月,在法国拥有14家分店的Matsuri寿司因无法按期偿还债务,被法国商业法庭司法要求进入拯救程序。同时,位于图卢兹老佛爷百货楼顶的Sushi Shop也已经关门歇业。

最近一两年,泰餐开始流行起来。把握行业风向是华人经营者的特质,有些华商在两年前选择离开日餐行业,开办泰式餐饮,并且借力时代的趋势赚得盆钵均满。

这一波潮流下,华人餐饮人开始提升餐厅的外在形象,更加注重室内氛围的营造,打造“高端餐厅”,并营造异域新鲜感来吸引本地人的胃口。

除了亚洲风味,近年来已经更加融入当地的华裔二三代移民还会选择开一家酒吧或者面包店,甚至是西餐厅。

除了要比餐馆更好运营,酒吧和面包店不会有明显的少数族裔特征,是欧美人常去的餐饮消费地,具有更广阔的消费人群。

在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地,华人酒吧、面包店等早已开到了当地人中间。而现在,由于经济不景气、本地年轻人不愿接手家族餐厅等等原因,华人从业者有不少人在抄底这些资产。

而最为精致、高端的西餐,眼光日渐高远的华裔后代们也开始涉足。

巴黎13区一家经营了20年的中餐外卖店“金鑫楼”,白天这里接待的是周边来打包外卖的客人,晚上则变身为雅致的小西餐厅,主厨就是这家外卖店老板王建东的儿子Gilly,18岁学习西餐并获得了法国南方青年厨师大赛金奖,在几家著名餐厅实习,后来回自己餐厅帮助父母。

除了高端的预订制西餐厅,很多华商也已经涉足高端西餐。洛杉矶著名西餐厅Colonial Kitchen的华裔老板已经靠稳定的经营步入美国主流社会。


151476798

曹琳与丈夫陈帆在Colonial Kitchen餐厅

当然,有走融入当地路线的,就有坚持传统路线的。

在法国巴黎9区一家名为“活着的面条”的兰州拉面馆,鼓励法国客人抛弃使用刀叉的习惯,所以店里从不提供刀叉,只有筷子,依然坚守着“将正宗进行到底”的美食文化观念。

但是,这家店却聘请了不少法国本地年轻人,除了法国人,还有突尼斯人、斯里兰卡人、孟加拉人,面馆不但向他们传授拉面技术和秘诀,甚至还帮助他们创业。

华商餐饮人的勤劳和商业头脑,让圣诞节成为“中餐日”,让中餐和亚洲餐在欧美渐渐普及,甚至开始改变了当地的餐饮习惯。欧洲人越来越爱中餐,市场对烹调亚洲菜的煎锅、火锅炉具及电饭煲等炊具需求也开始增加。

目前,中国已取代泰国成为亚洲向德国出口食品数额最大的国家。

在德国,大型连锁超市雷阿尔设有中国食品专柜,白菜、茄子、扁豆、大葱等蔬菜品种丰富,豉油、蚝油以及各种香料等被摆在醒目位置,供德国顾客挑选。


veggies

不仅德国人越来越热衷于中国食品,专家预测,全欧洲对中国食品的进口需求还会大幅增长。

做一个大胆预测:会不会在不久之后,在他们的圣诞餐桌上多了一道大家都爱的中国菜,会成为一种新时髦?



声明:本文系筷玩思维独家原创稿件,授权餐饮界发布,筷玩思维愿意和一切遵守转载规范的渠道合作,转载本文需添加如下版权内容:


本文来源:筷玩思维,由餐饮界(微信ID:canyinj)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www.canyinj.com",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投稿请加小编微信canyinj888或QQ237634588。4.餐饮界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免费查阅,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时性和有效性,若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延误、不准确、错误和遗漏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扫码关注餐饮界微信号


媒体官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