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成本高、利润薄,社区食堂如何摆脱生存尴尬?头条

餐饮界 / 李浩 柳文 / 2017-01-04
2016年12月28日中午11时30分,合肥市瑶海区和平路街道社区大食堂的打饭窗口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餐饮界

饭菜品种多、价格低,受老年居民欢迎

橱窗里共摆放着10多个菜品,有荤有素,就餐的人坐满了餐厅。我们供应早、中、晚三餐,菜可单点,也可购买套餐,一荤两素只要10元。 ”食堂负责人杨胜波告诉记者,为保证饭菜健康卫生,和平路街道安排了专门的卫生监督员,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针对户籍人口中7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低保户等特定群体,街道还向他们发放就餐补贴。 “饭菜好吃又干净,我每天都来。 ”独居的贾奶奶告诉记者,自己一个人吃不了多少,以往在家总是凑合一下,自从有了社区食堂,不仅吃饭方便,还能和老邻居们聊聊家常。

运营成本高、利润薄,社区食堂如何摆脱生存尴尬?

网络配图

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食堂,装修考究,打菜区共4个窗口,标注有套餐、早点、面条、炒菜、烧菜、干锅和蒸菜等不同种类,墙壁一侧还贴有菜单。与外面的小饭馆相比,这里的菜价要便宜一些。每到中午,窗口就排起长队,有的就餐者甚至找不到座位。 “菜的分量很足,味道也不错。 ”正在用餐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住在附近,每天中午都到社区食堂吃饭,很方便。

芜湖市弋江区李巷社区78岁的居民丁大爷,每天中午都会按时到社区食堂打饭。 “每个月交180元伙食费,午饭就解决了。 ”丁大爷告诉记者,自己身体不好,到社区食堂吃饭,省去了买菜做饭的烦恼。记者在李巷社区食堂看到,这里除了餐厅,还有午休室、电视机、棋牌室,供老人免费使用。

“我们将社区食堂和其他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到一起,打造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李巷社区食堂创办人李秀发告诉记者,2015年10月,弋江区结合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李巷社区食堂委托给芜湖尚德社会服务中心管理,政府则专门监管服务质量,食堂的饭菜越来越受老年居民欢迎。

运营成本高、利润薄,长远发展有困难

尽管受欢迎度很高,但一些社区食堂的经营状况却并不乐观。 2016年12月27日中午,记者来到合肥市蜀山区文博苑社区食堂,见餐厅内食客满满,但谈起食堂的效益,负责人何伟愁眉紧锁。“收支勉强持平,如果没有补贴,很难有充足的信心维持下去。 ”何伟说,当初承包社区食堂业务时,社区承诺向小区物业协调低价门面房,并给予补贴。现在,低价租房的承诺已经兑现,但补贴还未发放。“社区要求菜价不得高于同区域的饭店。由于米面油等原材料都是定点采购,经营成本较高,再加上水电费和人工开支,每个月都基本不赚钱。”何伟表示。

“社区为辖区内80岁以上的老人办理了食堂就餐卡,每月充值200元餐费,这相当于间接给予社区食堂补贴,但享受这一优惠政策的人数并不多。”文博苑社区党委书记肖金玉说。

合肥市包河区望湖社区食堂是合肥市开办的首家社区食堂。望湖社区负责人介绍,食堂规模较小,主要面向望湖城小区居民,起初亏本经营,需要街道支持才能维持。后来,食堂努力改进管理水平,在监测用餐人数的基础上备餐,控制成本,实现了略有盈余,但早期投入的成本还没有收回来。 “受规模限制,社区食堂难以发展。有居民建议扩大经营规模,但这需要人员和财力支持。 ”望湖社区负责人说。

运营成本高、利润薄,社区食堂如何摆脱生存尴尬?

网络配图

芜湖市弋江区李巷社区食堂享有更多的扶持政策,其经营上也遇到问题。 “目前有近百位老人在这里就餐,包括部分免费用餐的低保老人。但由于定价偏低,很难盈利。 ”李秀发说,李巷社区食堂的场地、人员工资等由财政兜底,其余成本由运营方尚德社会服务中心负担。由于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食堂在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助餐服务外,也尝试向社会开放。 “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来就餐的很少,偶尔有年轻人来吃一顿。 ”李秀发表示,社区食堂的饭菜软烂清淡,适合老年人,很难获得上班族青睐。

找准定位、多方面扶持,经营方可持续

“我们的食堂走市场化路线,政府提供场地、免除租金,经营上自负盈亏。”滨湖世纪社区食堂负责人告诉记者,食堂与政府签订协议,价格上保证低价平稳,涨价需经社区同意。虽然食材、人力成本都在增加,但食堂已经3年没有调整价格,每天有近千人就餐,流动人口前来就餐的也很多,靠薄利多销坚持了下来。

“社区食堂便民、惠民的定位,与商家赢利并不冲突。 ”肖金玉认为,政府可适当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如免费提供场地、发放运营补贴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找准惠民与商家盈利的结合点,让社区食堂能够长期经营下去。

“社区食堂大多微利甚至亏本,若没有较强的资金力量作后盾,并配合其他相关盈利项目,最终将难以持续。 ”芜湖市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童春年表示,社区食堂有别于市面上的其它餐馆,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要想长期良性运营,必须有扶持。童春年建议,应引入包括公益性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吸纳多方资源,并配套税收、财政等政策支持,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食堂运营模式。

社区普遍存在经费紧张、人手少、事务繁杂等难题,不可能直接经营管理食堂。“要引入专业化机构来运营管理,在对老年居民提供优惠的同时,面向社会开放,通过为周边单位、企业送餐等形式,搞活经营模式,实现盈利,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童春年说。

延伸阅读·社区食堂建设助力居家养老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规定政府应提供包括助餐在内的6个方面居家养老服务,市、县两级政府应在社区配置包括助餐点在内的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和设施。

合肥市老龄办负责人介绍,该市已在近20个街道、社区建立为老年人服务的食堂,此外,通过政府购买方式,由5大服务商建立了大型配餐中心,可一次性提供两三千份的老年人快餐服务。根据《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精神,将大力推进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的社区食堂建设,并把助餐服务纳入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进行考核,未来将实现社区食堂应有尽有。社区食堂将对特定困难群体老年人免费供餐,对一般老年人优惠供餐。

·街谈巷议·自我“造血”把好事办好

李浩

开办社区食堂,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卫生、便宜、可口的三餐,既解决老人吃饭难题,又融洽邻里关系,可以说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民心工程。

虽然社会各界多为社区食堂“叫好”,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仍有部分社区食堂的经营并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关门歇业。究其原因,在于社区食堂的兴建和维护主要由社区独自承担。一方面,食堂菜价较低,利润微薄,在成本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亏损;另一方面,社区经费有限,扶持力度往往不够,食堂经营也就变成了赔本赚吆喝。部分社区食堂经营理念较为保守,服务对象范围较为封闭,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经营者的干劲难免越来越小。

要把社区食堂这件好事办好,仅靠社区热心不够,政府也应有更大作为。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社区食堂“兜底”民生的重要作用,加大对社区食堂的支持力度,从更高层面对社区食堂进行科学、统一规划,把社区食堂建设和发展列入到民生工程中去,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财政扶持,对老年人等特定就餐人群由政府给予就餐补贴,对用电、用水、房租等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最大程度解决社区食堂运营的后顾之忧。

让社区食堂焕发内生动力,还要借助市场机制,可采取“公办民营”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在不改变公益性质的前提下,引入专业餐饮团队,面向大众服务,既让商家赚取微利、尝到甜头,也能让社区特定人群得实惠。只有实现自我“造血”,社区食堂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安徽日报 ,由餐饮界www.canyinj.com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www.canyinj.com",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投稿请加小编微信canyinj888或QQ237634588。4.餐饮界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免费查阅,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时性和有效性,若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延误、不准确、错误和遗漏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扫码关注餐饮界微信号


媒体官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