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赏经济蛋糕很大,餐厅引入“打赏制”矛盾几何?头条
近期,有关“打赏”的争端和新奇事不断。
一个月前,苹果封杀微信打赏功能,引发一阵喧闹。而就在本月22日,苹果扩大了波及范围,向同样具备打赏功能的社交APP也发出禁用通知,如果继续使用打赏功能,苹果会同样对每一笔消费抽取30%的分成——这个消息再次震动互联网圈。
虽然钱数并不算多,但打赏机制的确已经深入移动互联网世界,每个人拿起手机,就可以对自己喜欢的内容点赞打赏,这种消费习惯一旦养成,又将成为互联网创造出的一块新蛋糕。
餐饮业早就有“打赏”,不过是另一种提法,给小费。
小费制在欧美甚至东南亚国家很常见,但在中国却是个新鲜事物,不过,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进入大众的生活,通过手机程序打赏已经司空见惯。
内容平台为自媒体推出打赏功能,服务业的打赏风也开始了,一些商家已经在鼓励顾客付小费这件事上做了很久。
比如最早一批实践扫码打赏的餐饮先驱品牌“很久以前”,现在其员工的工服上还保留着打赏二维码,只是现在不能主动询问是否可以打赏,而是全凭顾客乐意。
但更多餐厅则是从最近才开始推行扫码打赏,并且引来一阵探讨——面对顾客担忧“不打赏就给菜品里吐口水怎么办?”,到底要不要引入打赏制、怎么设计好打赏规则,经营者要考虑的矛盾和问题还要更多。
矛盾一:打赏机制扎眼VS小费文化缺失
对服务人员进行打赏,不管是以现金形式,还是扫码支付,对于国人来说接受度都还很低。这也就是扫码打赏看起来扎眼、推广起来有难度的头一个原因。
有顾客就说:国外有付小费文化,大家给小费也都很自然,可国内吃饭并没有这种习惯,服务员来吆喝打赏,给有点不愿意,不给又有点尴尬,感觉是种骚扰。
这种感受非常普遍,大多数被服务员询问是否给小费的顾客,都有些不适应,服务人员挂着扎眼的二维码,即便不开口讨赏也会给消费者无形压力。
而在真的打赏的顾客中,抱以尝鲜心理、抹不开面子心理的比例很高,但内心其实很“不痛快”甚至是排斥。
商家积极推行打赏,为的是促进服务员的积极性,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在长期没有小费文化的中国,结果往往就是,服务员对打赏的顾客,自然会拿出良好的态度,而对没有打赏的顾客,服务多少就冷淡下来,甚至服务恶劣也不足为奇。
本质上,西方社会是认可了这种规则的。
西方的小费文化,最根本的就是其服务人员的收入结构,基本工资只有很低的一部分,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于小费。
而店家自然是默认了这种规则,不付小费等于不发工资,等于可以不服务;不付小费是不道德的,服务不到位是天经地义的。
事实上,这也是西方大多数普通人很少去提供服务员服务的餐厅吃饭的原因,他们选择的更多是快餐厅,那里基本不会因为不给小费就态度不佳。
对辛苦挣钱的人来说,多余的付出是一个负担,普通人消费的是实惠,更愿意消费的是产品而不是服务,面对小费制度,大多数普通人选择的是退避。
在中国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对大多数国人而言,“给小费”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在大众餐厅,顾客消费的主要还是产品,服务能做到让自己正常用餐就好,服务细致、积极可亲是锦上添花,可以促进顾客再次前来消费,但如果要额外为服务付费,必然会流失一部分顾客。
筷玩思维认为,如果还是要引入打赏制,商家就要营造愉快的打赏气氛,降低陌生文化给顾客带来的不适。
矛盾二:打赏提升服务积极性VS不打赏的顾客被差别对待
伴随着顾客的犹豫和尴尬而来的,就是打赏可能造成的差异化对待。
打赏制度得以在服务行业实施的直接动因,就是其提升服务水平的效果。管理者会认为,人的服务是无法标准化的,一个餐厅服务员只要帮客人点菜、传菜、结账就可以认为完成了服务,但却并不是客人消费是否愉快的依据。
服务员是否热情、是否微笑等一些细节才是关键,但却难以衡量和监督。所以要想提高服务水平,首先应该激发服务者的积极性,而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打赏,就是一个可以让顾客参与的激励方式。
而在顾客看来,虽然不是强制扫码,但一旦有了这个机制,消费过程中就多了一层顾虑。
餐饮商家在推行打赏时会打出“对我们的服务满意,请打赏”的提示,那么顾客不主动打赏,就可以视作默认为“不满意”,但事实上服务员的工作态度还是合格的,顾客也并没有特别不满的地方,这种“默认”就显得十分尴尬,让顾客和服务员之间隔起一道无形的墙。
甚至有观点认为,西方的小费制激发了从业人员“势利眼”的技能——服务人员不练就一双“势利眼”,分辨不出谁会给小费,把时间和劳动用在这些顾客身上,就会陷入贫穷生活,即使本来很善良的人也会变得刻薄无情。
这种情况看起来虽然极端,但却是西方小费制发展到后来的结果,西方已经有许多抵制小费文化的声音出现。
而在当下的中国,服务员通过“扫码打赏”每月可有几百到千元的增收,利益驱使最有效,服务员对“打赏”的追求就必然导致差异化服务,最终导致顾客享受平常水准服务成本增加。
如果还是要引入打赏制,商家就要控制打赏额度,同时设置投诉反馈机制,赏罚结合,服务不好遭到投诉也会受到处罚。
矛盾三:打赏是餐厅转嫁责任VS打赏本来就对顾客有吸引力
从根本上讲,餐饮服务人员的流动性极强,很难对其工作有热爱和忠诚性,人员的素质更是良莠不齐。在这种现实下,能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约束的只能是店家。
在小费制度的西方,店家支付服务员的工资极低,只够最低生活保障,服务员想要获得更多的报酬,就不得不在顾客身上下功夫。
但是,如果餐厅有着良好文化,给员工合理报酬,就并不需要通过小费来激励员工积极性。虽然小费让老板的开支少了,但成本却转嫁到了顾客身上。
在中国,服务员收入同样比较低,难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所以,如今的“扫码打赏”,一定程度上也是商家把自己的管理、支付责任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则会认为,服务费本来就包含在了餐饮费用里,不应再额外支付,给服务打赏,应该是商家内部的激励,而不应该让消费者买单。
但人力成本高已经是餐饮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之一,现有的工资水平已经让很多餐饮企业不堪负重,再涨工资更难以招架,打赏制的确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对于有异议的顾客,如果打赏本身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对顾客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打赏未尝不能继续推行。
筷玩思维注意到,现在已经出现提供打赏解决方案的创业公司,切入餐饮业场景化打赏,但定位是更加重视服务的中高端餐饮机构,服务员每收入100元,平台会抽成3元钱。
不过实行“打赏制”的除了像海底捞、西贝这样的知名中档餐厅,大多都是连锁餐厅。
让顾客发自内心真正愿意打赏,就要创造这样的场景,真正让员工与顾客直接建立联系,突破了传统餐厅中员工、顾客、老板间的三角关系,老板不再需要紧盯着员工的一言一行,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潜力,服务顾客,为餐厅创收,实现了“除掉老板”的终极目标。
如果还是要引入打赏制,商家就要以激励员工提升服务为初衷,设置打赏同时引入点赞评价功能,得赞多者并行企业内部打赏奖励。
结语
餐厅的高人气是由受欢迎的菜品、舒适的环境、完善的细节配套和高品质的服务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服务的满意只是消费体验中的一个环节,让顾客给服务金钱奖赏切忌用力过猛,否则适得其反。
但扫码打赏的“外部考核机制”对餐厅管理的积极意义也不能抹杀。服务员是否是以优质的服务来获取顾客自愿打赏,关系到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能否真正提升,企业不能因为打赏就放弃员工培训和设置激励制度。
本文来源:筷玩思维,由餐饮界www.canyinj.com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www.canyinj.com",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投稿请加小编微信canyinj888或QQ237634588。4.餐饮界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免费查阅,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时性和有效性,若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延误、不准确、错误和遗漏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扫码关注餐饮界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