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餐饮将死?这些餐企如何抵抗?管理

餐饮界 / 陈晓丽 / 2016-02-04
炎炎夏日三伏天里,餐饮界人士却在一片唱衰声中,如历寒冬。各界“唱衰声起”,传统餐饮真的陷入危机了吗?
餐饮界

“餐饮门店迎来倒闭潮”、“传统餐饮已死,缓期五年执行”……炎炎夏日三伏天里,餐饮界人士却在一片唱衰声中,如历寒冬。各界“唱衰声起”,传统餐饮真的陷入危机了吗?

大势:餐企悬崖百丈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关于餐饮行业的寒冬论调,自2012年“国八条”之后开始,愈演愈烈。从高端餐饮遇冷,到中端餐饮混战,再到全民抢滩大众餐饮,起于高端餐饮的所谓“寒潮”,正逐步向大众餐饮传导。

但吊诡的是,在餐饮一片喊冷声中,整个餐饮行业的高速增长仍在继续,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餐饮7月份增速高达12.2%。

一边是市场蛋糕不断增大,一边却是无数餐企叫苦连天,原因何在?

一位资深餐饮人的反思也许能点醒很多人,“过去城市人口飞速发展,供不应求,现在大家一窝蜂杀进餐饮,导致供求关系瞬间转换。以前供不应求,生意太好做,很多餐企误以为自己情况不错,而忽略了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提升。如今,形势突然转换,一下进入供过于求时代,如果餐企不定迅速转变,一定会越走越难,直至被淘汰出局”。

破局:寒冬仍有花枝俏

“不是市场不好,而是我们做得太差”,连日来,记者对郑州多家餐企的探访,也印证了这一论断。

因为在无数生意萧条餐厅中,记者却发现了很多长青型、人气型饭店。

这些餐厅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家高手千锤百炼锻造出来的品质店,如华豫川,生意经久不衰,25年仅开5家店,店店宾客满门;如曼玉融合餐厅,三年开三家店,顾客排队有时候排到下午三四点;还有紫苏餐厅,以“匠心”立店,十个月把营业额从4千元做到了4万元。

另一种是外家高手妙手生花经营出来的新业态,如瓦库,茶餐融合成就奇迹,每天五轮生意,1400平方米的店,营业额高达4万多元;如锤子火吧,晚上10点前是饭店,火锅、烤鱼、凉菜,吃什么有什么,10点后变身酒吧,撸串、嗨酒、吹呲,想干什么干什么,这样一家店,在选址极不理想的情况下,硬是用8个月时间把营业额从2000多元做到2万元;还有小小河边鱼,这家有最接地气之誉的“乡村鲜鱼馆”,不仅开一家火一家,而且还救活了好多家经营困难的店铺,被不少店主戏称为“救命鱼”……

都说传统餐饮将死,他们集体说NO。

在郑州餐饮行业整体遭遇“寒冬”的局势下,仍有一些门店能够生意火爆。

华豫川:合时宜,不偏科,稳中求胜

8月8日中午,周六,陈先生打电话预定华豫川金水路店晚上的包间,被告知已预定完,想提前定周日的,也被预定一空。

8月10日中午,周一,华豫川英协路店,自中午12点—1点,1个小时内,300多台位已经坐满。

都说传统中餐步入穷途末路,已经在郑州有25年历史的华豫川,似乎遗世独立,并未受这股所谓“寒潮”的影响。

华豫川老总高宝成鲜少在媒体前曝光,记者未能约到高宝成本人,只好约上几位资深餐饮人士前往探访,一起剖析华豫川身处春天背后的原因。

“华豫川最大的优点,是合时宜,抛开产品而言,文化是生生不息的核心竞争力。”和高宝成有过接触的餐饮人老张分析,高宝成本人是学美术、做服装的,看问题看到骨子里,做事简单,跟传统中餐不一样,在20多年前,他的店铺装修已经是非常‘洋气’的欧式风格;同时,华豫川看透餐饮走势,客户群定位非常准确,“来华豫川就餐的,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有商务接待需求的中产阶级,他们有消费能力。”

“吃了这么多年华豫川,一直都是这个味道,带客人特别是商务客人特别放心,不会担心因菜品出问题而丢面子。”餐饮人蒋先生说,“商务接待的关键是稳定,除了菜品外,环境、服务也不能掉链子。华豫川虽然特点不是太突出,但在这些方面都没有太大缺点,不偏科,够稳定,这是商务接待所必须的。”

曼玉融合餐厅:无风味、不成活,追求极致

林红涛最近自己写词、配音、执导拍摄了一部曼玉融合餐厅的片子,里面有一句话,大意为:看到顾客需求不断被满足,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林红涛是曼玉融合餐厅总经理,他与华豫川的高宝成一样,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实际上,餐厅存在的理由就是解决顾客的需求,你能解决顾客的需求越多,你的竞争力就越强。而顾客的需求又是千差万别,你必须不断的了解这些需求,并用一个个的细节去解决。曼玉一步步这样走下来,生意也就越来越好。”

林红涛给记者举了个例字,比如铁板牛排,所有餐饮店铁板下面用的都是木托,但木托易沾油,时间长了很油腻,容易给顾客带来不适感。然而,无论国内知名餐饮还是国外大牌餐饮,大家的木托都这样,尽管有不适感,但顾客也不会提什么意见。

大家都这样,顾客没意见,就不解决了吗?曼玉没有这样,为此,他们经过无数次内部讨论、研究、试验,最后终于想出了办法。现在到曼玉吃铁板牛排,你不会见到油腻腻的木托了。

采访中,林红涛一半以上时间都在聊曼玉的各种细节,比如菜品的新鲜,曼玉的新鲜不是一个词,是分开的,鲜是曼玉产品的命根,而新又是鲜的前提,“曼玉的每个菜品都有一个保鲜时间标准,过了这个保鲜时间,必须倒掉”。

林红涛还谈到了餐具的设计,传统中餐菜品多、餐具也多,曼玉在做万象城店时,花了四个月时间设计适合曼玉餐厅的餐具,“要考虑重量、保温、易碎、是否适合洗碗机等十几个要素,最终我们定下来七种餐具”。

说起曼玉,林红涛像在谈论一件艺术品,而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曼玉只想尽量让顾客感觉到舒服,但又不刻意追求让顾客知道舒服在哪里,这就是曼玉想要的风味,“一家餐厅,有值得让人迷恋的风味,是活下去的基本要求”。

寸土寸金的购物中心里,曼玉融合餐厅在下午三四点依然有顾客排队等餐。

紫苏餐厅:用匠心、重创新,铁汉柔情

单听紫苏这个名字,你会以为它是清新、淡雅、温柔的,走进紫苏的店面,处处暗藏的是冰冷、粗犷的钢材。

餐位的隔断,餐厅的吊顶,包间的门牌,甚至酒水区的吧台和正对大门的地板,都是各式的钢板,用25吨钢材来装修餐厅,张翀也被人称为“疯子”。

采访每个餐企老板,都会不经意间偏向一个重点,我和张翀聊得最多的,是紫苏的菜单。

开店十个月,紫苏已经出了十份菜单,“每份菜单做5000份,用完再换一批,每一版的菜单都不一样,红色字体是新菜,每次菜单升级,排名后五的都要淘汰掉,菜单上不能出现‘死菜’。”

他的菜单,曾经出过速度与激情版、大白版……

1200平方米的店,十个月内,日营业额从4000元做到最高40000多元,这个不临路、不靠街、没有招牌、没做广告的扎在写楼中间的店铺,能够走到今天,并不只是菜单上的创新。

“用匠心才会做出好菜,匠心要贯穿到每一个环节。”张翀说,从开始每个月倒拿十几万,到现在走向赢利,“我才真正明白了匠心的含义”。全国各地寻找最好、最新鲜的食材,所有菜品的研发设计,每道菜的出品把关,张翀都要求员工不能有任何闪失。他说,“当紫苏把‘用匠心才会做出好菜’打到门头下面时,我们就没有退路,如果任何一个环节不用匠心去做,这句话就将成为对我们的最大讽刺”。

瓦库:隐于市、大而全,出手不凡

茶馆、咖啡馆这类店铺,大都翻台率低,然而瓦库每天可做五轮生意,这样一家1400平方米的店,一天营业额却能达到4万多元。

寒风吹来不受影响,营业额反而逆着风上涨,对此,瓦库负责人之一潘松伟解释道:“我们从来不跟着风走,不因为风粉饰自己,风怎么吹对我们都影响不大。”

瓦库在闹市中偏安一隅,打远方走近这栋小楼,你会看到外墙上写着:这是一个喝茶的地方。然而,走进其中仔细探究,你会发现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喝茶的地方。

是的,虽然是茶馆,瓦库也做餐。

但是他们有自己对餐的理解,“在我们这里餐是附加服务,一楼二楼能喝茶、三楼四楼可就餐,让你进来之后,可以在这安静地坐上一整天。”

瓦库的餐以蒸、煮、炖为主,减少煎、炒、烹、炸,凉菜、热菜加上主食,菜单上菜品只有40个左右。

“来瓦库的大多是为了享受环境与茶而来,当你聊得尽兴,不想因出去吃饭而打断节奏,我们这里也可以吃饭。”潘松伟说,瓦库不定消费群体,包容性非常大,不管是高官巨贾还是平民百姓,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属感。

归属感来自于瓦库的空间环境所释放出的能量,素面朝天、因瓦所动,石头、流水、从各处收集来的各色旧砖旧瓦,闹中取静的空间设计风格是其最大特色所在,“如果把每项特色都划归为产品,空间是我们第一大产品,其次是茶、餐、服务、文化,瓦库是一个综合体。”

武功极高却又隐于大市,平日低调,出手便知不凡,瓦库与少林扫地僧颇有共通之处。

锤子火吧:小而美、全且精,兼容并包

吃着火锅、撸着烤串、嗨着啤酒、打望美妞,进入锤子火吧,你会疑惑自己进入的是间火锅店?烤鱼店?烤串店?还是酒吧?

锤子的回答是:以上答案全都正确。他们希望打造的是:火锅+烧烤+酒吧的时尚混搭的复合餐饮。

锤子火吧一开始叫锤子火锅,杀入一片红海的火锅市场后,发觉势头不对,立马调转舵头,改名火吧,依然瞄准80、90后群体,开启了一种全新业态。

锤子火吧的选址极不理想,未来路航海路往南的港湾路是条断头路,而就在这条断头路上,集中了数十家各类型的餐饮店,竞争非常激烈。

在多种不利因素下,锤子硬是用了8个月时间,把营业额从每天2000多元做到2万元。究其原因,紧抓消费群体,小而精、品类全、重创新,非常重要。

走进锤子,随处可见浓厚的重金属元素,看似“浮夸”的各项要素背后,是其品牌孵化人老杨对各个细节及产品品质的严格要求。

8月初的一天晚上,小雨,河南商报记者一行探访锤子火吧,一条香辣味烤鱼上桌,大家都在称赞味道不错的时候,老杨凑上前闻了闻味道,皱起眉头,把店长和厨师长喊了过来。

“鱼飘出来的味道不够香,鱼一上桌,客人在动筷子之前,鱼的鲜和香就要先冲入鼻中,回去查查问题出在哪里?”厨师长被问得愣了神,赶快回去查找原因。随后这顿饭,老杨一直在研究问题出在哪里,油没问题、料没问题、鱼没问题……吃完众人离去,他还在闷头研究。

三天之后再见他,问他找出问题在哪儿了吗?

他答:那条烤鱼下面的洋葱放的不够多,香味没有挥发出来。

锤子火吧,恰如风流才子李寻欢,看似风流不定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极为追求品质的心,轻灵飘逸、随客户欢喜而动。

小小河边鱼:接地气、小而鲜,倾倒众生

今年年初,大众餐饮竞争惨烈,不少饭店特别是火锅店经营惨淡,一条小小河边鱼却悄悄“游”进郑州,两家频临关门的店,转做小小河边鱼后,生意迅速火爆,成为餐饮一片“寒冬”声中的一道奇观。

“小小河边鱼”第一家店起步于去年底,由万安路上一家火锅店改造而来,只将门头换成了“小小河边鱼”,菜品从火锅调整为主打鲜鱼,就是这样简单的一改,在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每天的营业额从五六千冲到了一万五六,最高时冲到两万。

与此店同样境况的还有东明路林科路的一家香辣蟹店,生意不火,店主都已心生退意,后来以试试的心态,改成小小河边鱼做最后一搏,花两万多块钱改改门头,增加些做鱼用的锅碗设备,就开业了。而正是这样简单一改,营业额就从原来的两三千很快突破万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开一家火一家,在市场竞争惨烈、看似已无切入空间的情况下,小小河边鱼为何能成功?

“餐饮的真正魅力在于顺势而为,餐饮人要对自己品牌骨子里的文化及未来走向有深度掌握。”小小河边鱼店面辅导顾问老羊说,小小河边鱼之所以火爆,主要是看透了鱼类市场走向的大势,别人都往时尚方向走,进了商圈,社区周边的巨大消费需求没人满足,小小河边鱼正好与他们形成明显错位,店面开到街边,并以独特的乡村烟火气息,以及活鱼现杀,鲜字当头等手段,靠近市民接地气。同时,由于装修简单投资成本低,具有价格优势,符合现在的经济下行趋势。这样的店未来市场宽度很大,开到县里,甚至开到乡镇也能火。

后记

实际上,以上几家餐厅只是郑州餐饮寒冬中逆势上扬的一小部分,与他们一样不跟风、不模仿、武艺高强、自成一派的餐饮高手还有很多。这些餐厅在别人一片喊冷声中,为何能持续火爆?经营过程中,他们坚守了什么?放弃了什么?创新了什么?他们的成功有无规律可循?


本文来源:河南商报,由餐饮界(微信ID:canyinj)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www.canyinj.com",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投稿请加小编微信canyinj888或QQ237634588。4.餐饮界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免费查阅,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时性和有效性,若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延误、不准确、错误和遗漏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扫码关注餐饮界微信号


媒体官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