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品牌要产生力量需要聚焦这四点专栏
聚焦,能够产生力量,形成品牌。如果在品牌定位、产品结构、营销支持、运营支持各方面都有所偏差,最终却使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变得模糊。
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既是创始人希望带给消费者的品类认知,也是消费者对于餐饮品牌的品类认知。
就像两个圆。
一个由品牌来画,一个由消费者来画。
重叠部分越多,消费者对于品牌认知越清晰。
反之,重叠部分越少,品牌认知越模糊。
而如果两个圆碰不着,就是最先挂掉的那些。
表现为品牌做的所有努力,在消费者心中没有任何感知。
在写这篇的时候,魔都的大众点评上有135353家餐厅。
川菜7269家、火锅4604家...
那么,如果是川菜、或者火锅、或是其他,那和别家相同品类的餐厅不同点在哪里?
企业用品类来经营,用品牌来表达。
有人说: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都算不上是个好名字,但切换到他们创业的那个阶段,品牌竞争还没有今天那么激烈,竞争环境还没有今天这么惨烈。
一个好名字,能够清晰传递品类的好名字。
能够让消费者轻松地记住,更重要的是能够更轻松地传播。
好名字,是降低消费者的辨识、记忆、传播的各项成本。
品牌定位不清晰,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认知产生了模糊▼
产品结构
以前听卡带,会从一些歌星专辑里各拷出几首歌曲,汇集成一个合集。
刚开始听得不错,不过很快感觉乏味。
其背后的原因,也就是主题不明确的混搭,难以聚焦。
最奇怪的品类就是融合菜,在魔都大众点评上只有23家,连极其小众的贵州菜都有90家。
背后的原因,也是因为难以让消费者形成具象的品类认知与理解。
忘了在哪个城市的翠华见过一道酸菜鱼还是水煮鱼来着,瞬间感觉醉了~~
要吃酸菜鱼水煮鱼,何必去翠华?
产品结构就像主角和配角,演技必须都过关,不然戏会搞砸。
主角应该突出,配角不能抢戏。
主角配角的穿插都围绕着影片的主题。
仔细思考餐饮业研发背后的逻辑,大多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多选的需求。
而这多选的需求的背后,大多都是因为主角招牌产品不够突出与极致。
因为不够突出与极致,让消费者无从感知;因为消费者无从感知,就会希望更多的选择。
质的问题,用量来解决,是极高的成本。
用户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做选择。
产品结构不清晰,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进一步模糊▼
营销支持
品牌定位、产品结构清晰之后,需要营销的多维度全线支持。
很多餐饮品牌担心跟不上潮流,担心消费者认为品牌不够时尚,会经常搞一些与热门帖、热门话题有关的段子类营销活动。
一个坏消息是:
这种所谓的“借势营销”越成功,对于品牌的伤害越大。
消费者被迫记住了品牌强迫让其记忆的品牌趣味,同时,也自然弱化并模糊了对于产品、品类、品牌的记忆。
即使是小杜杜的情趣营销,看起来满是话题性。
但是仔细罗列一研究,竟然都是以产品为主线的趣味延伸。
小杜杜况且如此,对于餐饮行业,营销更是必须紧紧围绕产品为中心。
感性诉求、消费体验更多地适用于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快消品。
在餐饮业,一份宫保鸡丁由不同厨师做出来,都不一样。
即使是用的料包,流水线生产也有偏差。
餐饮业,尤其是中国餐饮业,离同质化还有至少十万八千里。
营销的支持,就是不断以各种方式重复品牌的认知。
不清晰的营销支持,自然又增加了消费者对于品牌认知的模糊▼
运营支持
以海底捞举个例:
海底捞的产品客观来说也不差,但是运营是围绕着服务为中心。
消费者的心智容量有限,服务越好,产品越是记不住。
围绕着产品的服务,除了新锐黑马巴奴,还有很多日系如博多一幸舍、台系如鼎王无老锅等品牌。
在运营中,他们只会让消费者不断加深对于产品、品类、品牌的认知,任何可能造成模糊的干扰,都一并舍弃。
消费者能够记住什么,取决于整个运营中让他记住什么。
把不希望他记住的繁杂信息去除,剩下和产品有关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记住产品=记住品类=记住品牌。
运营支持不清晰的结果,会造成最大的认知模糊▼
下面这张图,是经营者本来想要传达的品牌信息▼
但如果在品牌定位、产品结构、营销支持、运营支持各方面都有所偏差,最终却使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变得模糊▼
激光,能够穿透钢板,源自聚焦;
聚焦,能够产生力量,形成品牌。
本文来源:餐饮业那些事,由餐饮界(微信ID:canyinj)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