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战略转移道出了餐饮业30年的发展专栏
餐饮业是服务业,客户群即人。在改革开放之初,消费群体初步呈现流动性。相对客群中外来人口的比例,仍然是偏小的。这就造成人群相对固化,这直接决定了消费群体的口味固化。
第一次战略转移:消费群固化——口味固化——口味多元化
口味固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要求餐企的竞争力是比拼口味上。拼正宗,拼秘方,拼大厨。这个阶段,餐饮江湖,是地头蛇的天下。
打破这个局面的,是人口流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以及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这直接带来两个流动:
人口跨地域流动,造成口味多元。
食材跨地域流动,造成菜系门户分崩离析。
以河南郑州和四川成都为例。
郑州地处交通十字路口,人流的交汇直接带来了餐饮业的融合。在郑州,各种菜系都可以吃到。本地的豫菜被淹没在众多菜系中,日渐式微。
而成都,地处西南,相对封闭。人员多流出,川菜一家独大。
举这个案例,就是明辨“匠心”的是非:很多“匠心”扎根在小农意识里,自娱自乐,而不是在工业化的道路上精益求精。
这种“匠心”所追忆的味道,是历史的味道,而不是当下的味道。这种味道可以有,但是绝不应该“人人向往之”。
现实也证明,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餐饮业的菜系、口味在弱化,而品类在丰富。这一次转移,就是从口味固化转向口味多元化,消费者由吃菜系转为吃美食。
第二次战略转移:由挑战麦肯,转向学习标准化、连锁化
口味多元化,相当于打开了消费者“味蕾”。
同时,伴随商业文明的进程,餐饮业走向了标准化时代。
这还得从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两个洋师傅说起。
在《餐饮战国策》第一篇里,我提到,餐饮业近三十年,第一次革新的爆发点,就是中餐企业挑战肯德基麦当劳。最终,中餐惨败。这让中餐企业认清了肯德基麦当劳的竞争力不是产品,而是强大的管理体系。
此后,中餐放下狂妄,潜心学习,并用标准化实现了连锁化。但是,直到现在,很多餐饮人仍然迷信“中餐不可标准化”,就像中医不能量化一样。
其实,这是自欺欺人。当前中医已经开始走向“量化时代”,因为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也就没有一定的效。
餐饮也是如此。率先尝试标准化的57度湘,在8年前大胆引入铁板这个现代化的工具,量化火候。
铁板有高温区、中温区、低温区,大火、小火,他们用这样一个载体去实现标准化。解决了火候量化,他们把所有的味道全部进行酱料配套化。
57度湘在完成标准化之后,就开始进入上海,做全国市场。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性品牌,旗下又相继推出了小猪猪、水货等品牌。
放眼餐饮江湖,能有发言权的企业,都走完了由标准化到规模化的进程。
因此,这一次餐饮业的战略转移的结果,就是标准化、规模化。比如乡村基、呷哺呷哺和真功夫等。甚至,一些企业在2008年之后,相继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第三次战略转移:用系统力量回归到产品本身
实话说,这个阶段已经跟很多餐企没有多大关系了。这个阶段是餐饮大咖的“道路”竞争。
餐饮业的需求的多元化、高频次,决定了餐饮业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餐饮企业在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玩出多种花式。
不过,在第二次战略转移中,跟上脚步的企业,已经成为未来的“引领者”,基本上也就是那么几个大企业。比如海底捞、味千拉面、57度湘、外婆家......
1、这些企业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
2、这些企业还在搞多元化,针对不同客群做副牌。构建自己的品牌矩阵,打造自己企业内部的生态系统。
3、这些企业吸纳了优秀的人才、雄厚的资本,以及先进的管理体系。
这些优势,在商业体招商中最突出。比如57度湘,除了主品牌,水货、小猪猪也都以品牌矩阵进入一些商业体。
所以,王道君总结说,餐饮业的第二次革新是资本、技术、人才三要素形成的“混合动力”。
2008年的经济危机,转变了资本关注方向,移动互联网技术创造了新市场空间。人才餐饮业的第二次革新,是非常复制的,是资本+技术+人才+消费者+......N。这次革新的落点就是大数据。
在一些中小餐企中,这些要素是不全的。因此,这场战略转移,就是餐饮大咖们为餐饮业未来寻找道路。
王道君大胆预测,这一次的较量将决定未来餐饮业的竞争从服务、环境的较量,回归到产品这个核心。
这个回归到产品,是用系统力量回归到产品本身(初级阶段的匠心,没有系统支持)。因为,大餐企讲口味拼的是品质,小餐企讲口味拼的是传统。
[本文转载自餐饮王道]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