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吃得起牛肉?进口要冷静,国产要 “吹” 牛!专栏

餐饮界 / 食材品牌观察 / 2020-04-10 12:31:00
可面对中国打上半场国外打下半场的疫情;牛肉进口势必受到冲击,当前牛肉供应缺口正持续拉大。

中国是世界肉品消费第一大国,尤其在猪牛羊等畜肉方面,需依赖进口才能保障供需平衡。而牛肉更甚, 2018年官方进口总量是106万吨,2019年牛肉进口量是120万吨。

可面对中国打上半场国外打下半场的疫情;牛肉进口势必受到冲击,当前牛肉供应缺口正持续拉大。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如何破解?由“陈弘浩的食材互动营销”联合中国肉类协会牛人俱乐部分会、食材品牌观察、餐饮界、四川烹饪杂志及湘菜人微报举办的“2020中国牛咖沙龙”主题直播,5位牛咖带您纵横牛肉全产业链,探寻最优解决方案。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第一,现在中国肉类产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

一是猪肉大幅度减产。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9年 猪肉产量4255万吨,比上年减产1150万吨,下降21.3%。

二是猪肉减产造成的供求缺口很大,肉类市场难以平衡。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国肉类消费需求将达到1亿吨,现在全国肉类总产量不到8000万吨,缺口有2000万吨。牛羊禽肉增产部分加上进口部分,不到900万吨,难以弥补猪肉减产1150万吨的缺口,肉类市场供不应求矛盾相当突出。

三是供不应求造成肉价大幅上涨。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2020年1月3日—2020年1月9日,猪肉批发价格同比上涨了137.4%;牛肉同比上涨了16%;羊肉同比上涨了10%;白条鸡同比上涨了15.5%。中国肉价的上涨还拉动了全球肉价的上涨。

2019年猪肉大幅减产,主要原因是非洲猪瘟。进入2020年,除了非洲猪瘟之外,又发生了禽流感和新冠肺炎。在三重疫情的冲击下,肉类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第二、党中央、国务院对肉类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

首先,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生猪稳产保供 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2020年年底前 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

其次,2月4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维护畜牧业正常产销秩序保障肉蛋奶市场供应的紧急通知》;2月15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解决当前实际困难 加快养殖业 复工复产的紧急通知》;2月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菜篮子”稳产保供新闻发布会,各有关部门就社会关注的问题和国家相关政策又做了进一步说明。

随后,财政部 发改委 工信部 人民银行 国家审计署又发出了 《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要求重点肉类加工企业按照要求,抓紧申报工作,争取专项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等政策支持。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第三,受疫情的影响,各种不利因素叠加,肉类行业下游的关联产业,餐饮服务业,肉制品加工制造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重创。

肉类产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材,有很多规模性、品牌型的加工企业,像良之隆、 雨轩 、久利、伊赛、科尔沁等,在当前疫情下销售还在大涨,逆势增长,需求旺盛。

同时,经过这场疫情,消费者会更加注重饮食健康,代表清洁健康、增强人体免疫力的牛羊肉,越来越受重视。因此,风险与机会共存,正确把握规律,规避风险,抓住机会,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牛人理想,只为民族健康,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疫情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虽有了改变,但对牛肉的需求更高,主要是牛肉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能有效增加人体免疫力。正是市场有了较大的需求增长量,当前供需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老百姓的需求与我们的供应体系存在许多不畅通,我们大多依靠传统供应及餐饮渠道来满足消费者。因此,当前的市场需求对我们的养殖,屠宰,加工、流通、运输,都有很大的挑战。

虽危中有机,但如何转危为机呢?

养殖方面:种养加肥一体化模式

主要发力优质牛的培育养殖,加大母牛繁殖支持政策,系统提纯复壮选育,开辟规模化高效养殖,通过土地流转进行粮改饲全株玉米种植,经肉牛过腹做有机肥还田,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区域生态链建设,从而积极推动牧区繁育政策,创新肉牛养殖产业链发展。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结合精准扶贫政策,引进产学研合作,定点帮扶内蒙古科右中旗,秉承“北繁南育”理念,着力实现两地优势互补,改造升级当地肉牛产业,使当地农民养殖户牛起来,富起来,乐起来。

成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积极开展“互联网+肉牛”全产业链工程研究,构建肉牛产业“大数据+电商+金融”三维一体的现代肉牛产业生态圈。运用大数据,进行科学种养殖,通过项目引领,带动农民就业,最终实现肉牛产业科学化、信息化、产业化、工业化、食品安全生态循环化和产业脱贫富民化的六化融合。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屠宰加工:从源头落实 “最后一公里”

中国的牛肉市场虽有40年历史,但仍是初级阶段,缺乏工业化及其他各种优化手段。为什么老百姓更崇尚进口牛肉?一方面进口牛肉的工业化程度,有效保障了产量供应,二是深加工产品更多样化,促进相应推广营销的发展。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其实,国产牛肉质量更好,这是行业内的共识,但就吃亏在工业化不够,导致产量不够,更别提深加工产品!是以主要以餐饮和商超等销售渠道为主,而无力走进家庭,丰富餐桌,从而难以落实解决“最后一公里”,担负起老百姓对健康生活渴望的责任。

如此现象,单靠企业行为显然力度不够,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来支持或扶持,最好像粮食一样,才能保障每人每顿都有牛肉吃。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这是我对2019年进口牛肉的市场情况最深刻的感受。这个“炒”是炒作的“炒”,价格高得离谱,简直偏离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去年,直到总理出来干涉,进口牛肉价格才从天上回归地下。

正是在国外贸易商别有用心的各种无厘头的涨价由头,国内“无良”自媒体毫无专业可言的炒作,再加上各种展览或其他营销手段的推波助澜等等因素,国内相关贸易商每年12月份就开始亏钱运营,2020甫一开始就遭受疫情,3月份前的日子简直苦不堪言。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目前,由于国际化疫情的发展态势,不管炒作也好,还国外的宣传也好,价格又被拉升了一个高度,虽没有去年高,但也是小高峰。我为什么不看好“高”价?没有市场规律可循,大家被炒作影响,全都蜂蛹高价拿货,一下就供大于求,只能低价出售。

即便中国对牛肉的需求量很大,甚至去年有个月的进口量达到18万吨,其实,国外牛肉产量受疫情影响并不大,完全满足国内对牛肉的需求量,甚至有更多的养殖户出于多方考虑在选择疫情期间卖牛,应该说牛肉供应平稳,价格也当平稳。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国人对牛肉深加工的认识,就如同红酒一样,先因为无非接受酸涩的口感,最开始往干红里兑雪碧,现在都注重产地、品质;对牛肉也是如此,现在也注重品种、部位等等。因此,深加工产品拼得是技术,是品牌。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面对国内消费者对牛肉相关深加工产品的多元需求,作为工厂加工端,第一首先要注重产品安全;第二运用相关技术,提升运输的便捷性;第三要好吃,美味,这是菜品成功的基本因素;第四合理的价格;最后是合理运用大数据,通过对消费习惯,行为等进行分析,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从而生产加工最合适的产品。

而未来,仍然主要技术,不止注水量,而是所有部位的价值开发。如此,产业上下游回归各自最擅长的领域,通过合作才能谋取更多的空间。

食材采供已变天

4月10日20:00-21:00

王坤建&张路倾情相授如何破局重生!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本文来源:食材品牌观察,由餐饮界www.canyinj.com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若有侵权请!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如有侵权投诉,请发送相关的证明文件至邮箱(237634588@qq.com,投诉电话:17727967805)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


媒体官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