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资本“搞死”的餐饮品牌...专栏
餐饮互联网革命打响不久,不少餐饮人也随之转变了思维模式。更令传统餐饮企业看不懂的是,由于标准化、财务透明化等问题,过去餐饮企业基本上与资本无缘,而后起餐饮新军却凭借新颖的互联网模式、充足的现金流等优势成为投资市场的“新宠”。
但随着资本在餐饮行业的盛行,弊端不断显现,在带来快速便捷和高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被资本“搞死”的案例屡见不鲜!
今天参某带大家来看看那些年被资本“搞死”的餐饮品牌......
餐饮界曾经的“奢侈品”——俏江南
说起失败的案例,许多媒体首先想到的就是前几年落寞的餐饮界“奢侈品”——俏江南。
据公开资料显示,俏江南在2000年创建之初即已实现盈利,连续8年盈利之后,2007年,其销售额达10亿元左右。2009年,张兰首次荣登胡润餐饮富豪榜第三名,财富估值为25亿元。
在2015年7月14日,“俏江南创始人张兰彻底出局”“俏江南创始人张兰‘净身出户’”等的新闻铺天盖地。一时间,餐饮界哗然,俏江南的陨落映射出俏江南高估值预期下的进退维谷。
究其原因,2008年的经融危机时刻,很多金融机构和实业纷纷中标倒下,而餐饮业却成了抗风险最强行业之一。其中全聚德与小肥羊先后上市成功,俏江南现金流更是创下新高。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之后其创始人张兰开启了与资本之间一系列不愉快的合作。
与“鼎晖”签署对赌协议后,俏江南前途一片迷茫,随着资本的不断入驻,经营状况陷入泥潭,最终一蹶不振。
新式茶饮领域的“佼佼者”——茶香书香
就在2017年,“元旦起,茶香书香已停止经营”消息一出,在业界激起千层浪。
2011年12月底茶香书香首家门店开业。一月后即创下150平日营业额破万的记录,也成为商场里排队的现象级门店。随后20个月的时间,茶香书香开设了9家门店,并且很快收支打平。
据创始人罗军说:由于股东原因,从元旦起停止了茶香书香的经营。在震惊之余,熟悉的原因,股东,又是资本“搞得鬼”。
“我们的模式是走的通的。问题出在股权的顶层设计上”。一语惊醒梦中人,在资本介入后,尽管是茶香书香品牌的创始人,但罗军团队已经失去了决策权。
随着创始团队与资方股东在经营问题上的分歧,最终导致茶香书香的终结。
长沙最大众筹餐馆——“印象湘江”
近两年,互联网众筹行业兴起,因其投资门槛低和方便操作等特点,不少中小投资者看准了餐饮众筹的融资方式,“印象湘江”就此孵化。
但这家以93位股东筹集100万元开的店,却在2015年10月 28日晚,印象湘江世纪城店20多位股员宣布,由于资金断链、债务缠身,餐厅难以经营下去,决定29日起正式停业进行清算。让这家曾轰动一时的众筹餐厅一年后负债100多万元,最终只能以关店为结局。
杭州首家众筹咖啡店——聚咖啡
“聚咖啡”成立于2014年,当时共有110名股东出资,共筹得60万元资金用来维持咖啡馆的运营。
但是好景不长,原“聚咖啡”董事长称由于店铺房租贵,加之股东多意见多决策效率得不到提高,股东热情消减等各方面原因,咖啡馆最终不得以选择了停业。
参某说
俏江南、茶香书香等餐饮企业面临的问题,都伴随上市失败而来。可以说,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忽略企业发展,抱着投机的心理押宝上市融资。这些餐饮企业大多都将希望寄托在上市成功融资上,为此不惜冒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大规模扩张或是调整店面,甚至伪造账款。
而众筹作为餐饮行业融资的新宠儿,夭折的速度也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但大多众筹就因‘股东众多决策效率低’而栽了跟头,再加上本身优质项目稀缺,财务不透明,缺乏第三方监管,众筹也就变成了“众愁”。在这里餐饮界想说:融资需谨慎,除了吸取教训,更要远离“雷区”。
目前对于餐饮企业来说,排除银行借款形式外,受欢迎的就是五种渠道:众筹、产业投资者、渠道投资者、金融投资者、上市/并购。
餐饮界(www.canyinj.com)认为,在这五种融资方式中,或许产业资本相对于其他资本类型更适合餐饮创业者,不仅融的是资,更是资源,其中包括人才、人脉、供应量上下游资源等。
而餐饮界专栏作者吴憨子则表示,餐饮连锁选择哪种资本,更多取决于餐饮BOSS的资源与特长。有擅长“点对点”搞定一个金融资本的BOSS,有擅长“点对面”搞定一群渠道资本的BOSS。餐饮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企业发展有利的融资方式。
原创声明:本文由餐饮界(微信ID:canyinj)策划整编,转载请注明来源www.canyinj.com,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