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上市企业2018半年报相继出炉 行业增长面临“天花板”专栏
近年来,虽然餐饮市场整体火热,作为经济“晴雨表”的餐饮行业也一直广受关注。然而,近期餐饮上市企业披露的2018年半年业绩报告整体却并不乐观。
截至目前,沪深主板上市餐饮企业中,仅剩全聚德、西安饮食、中科云网(原湘鄂情)三家餐饮上市公司,其上半年业绩无一例外出现下滑或增长停滞。
而赴香港上市的呷哺呷哺、味千中国、唐宫中国、国际天食(原上海小南国)、合兴集团(吉野家母公司)等几家屈指可数的大牌餐饮企业,销售数据同样暗藏隐忧。
主板餐企集体“阵亡”
更名为中科云网的湘鄂情,原本被称作民营餐饮企业上市第一股,曾经火遍大江南北,风光无限。近年来却每况愈下,频频转型失败,如今更是挣扎在退市的边缘,因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股票简称被戴帽为*ST云网。
目前,国内的湘鄂情门店均已关店倒闭,在*ST云网的业务板块中,仅保留了团膳这块业务,且公司一直在为转型而“垂死挣扎”。
据*ST云网最新发布的半年度财报显示,公司2018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927万元,同比去年下降了19.3%。净利润则由去年的亏损848万元进一步扩大,亏损金额达1071万元,同比录得26.3%降幅。
报告显示,目前*ST云网公司主营业务为餐饮团膳业务。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郑州等地,亏损的原因系报告期内原有团膳项目减少、新增项目不足以弥补减少项目形成的损失。
同时,受减少项目的人员安置及新增项目人员储备费用的增加,人工成本并未随收入减少同比例降低,导致报告期内公司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
另外,被称为A股烤鸭第一股的全聚德,日子也并不好过。
据全聚德发布了2018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接近8.76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43%左右;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0.78亿元,同比增长为1.16%。
2018年上半年度业绩增幅不大,全聚德方面称公司严控成本费用,着力提质增效,使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加。
近年来,全聚德营收停滞不前,2017年,全聚德净利润还出现负增长情况,折射出作为餐饮老字号全聚德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逐渐降低。
报表可见,虽然全聚德在国内许多城市都开了分店,并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但绝大部分的营收仍来自北京地区,一些外地门店“水土不服”,出现严重亏损。
公开资料显示,全聚德做过引入外部资本、烤鸭外卖和兼并收购等尝试,试图找到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都不尽如人意。
早在2014年7月,全聚德通过定增引入IDG资本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IDG成为全聚德二股东,占股5.78%。而后,IDG迅速清仓减持全聚德股票。
2015年,全聚德与重庆狂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小鸭哥”烤鸭外卖品牌在重庆当地实验性推广,树立了“小鸭哥”品牌形象,是全聚德对“互联网+”战略的实施。
然而好景不长,全聚德外卖品牌鸭哥科技目前已停业,至于具体的原因,全聚德方面并未详细透露,报表可见,其外卖业务录得大幅亏损。
或许在看到了自身短板所在,全聚德在休闲餐饮业态也曾经试图发力。2017年3月,全聚德发布公告称,拟以现金收购北京汤城小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汤城小厨是一家主打广式汤品以及粤式小炒的休闲餐饮企业,面向中端大众消费者群体。全聚德此次收购汤城小厨,被外界视为是在休闲餐饮上寻求新的发展。
然而,全聚德扩张之路又突然戛然而止。同年8月,全聚德发布公告称,由于交易的复杂性以及推进的不确定性,全聚德对汤城小厨的收购,不能在约定日期内完成正式收购协议的签署,本次收购事项终止。
业内人士分析,当下前往全聚德消费的顾客中,以外地来京游客居多,而烤鸭品牌中,既有定位高端善于创新的“大董”,也有近几年出现的“四季民福烤鸭”等新餐厅,游客可选性增多,竞争的激烈性不言而喻。
随着餐饮行业消费升级、消费细分的特征愈发明显,消费者愈来愈提倡健康、少油腻的新餐饮理念,全聚德单凭“中华老字号”的招牌也不足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再加上如今85后、90后、00后是主力消费人群,其追求时尚、个性、快捷,而全聚德是大杂烩式的中式正餐,并不能取得年轻人的喜爱。
主板上市餐企中,西安饮食并不如前两家为大众所熟知,作为老牌国有餐饮企业,这家被号称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餐饮企业在多次“易主”、筹划转型后,仍然难以挽回主业低迷的现状。
西安饮食2018年半年报显示,2018年1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4亿元,同比增长了1.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5.19万元,同比下降了88.18%。
同时,西安饮食预计2018年1至9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0万至-310万元,同比变动-5.38%至22.22%。
西安饮食表示,预计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期末的累计净利润可能为亏损的原因,主要系继续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以及公司转型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公司净利润发生亏损。
据了解,西安饮食的主要业务为餐饮服务和工业化食品生产及销售。该公司目前拥有西安饭庄、同盛祥饭庄、老孙家饭庄、德发长酒店、西安烤鸭店、永宁国际美术馆、大业食品公司等15家分公司、15家子公司,且多为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品牌。
但从近几年的营收数据来看,西安饮食自2013年以来,已经连续五年扣非亏损。虽然公司多次提出转型,但从营收上来看效果并不明显。
港股餐企暗藏隐忧
港股上市的几家内地餐饮企业,报表相对承压较小,但在探索新的增长渠道及发展模式上,也可谓“焦头烂额”。
其中,唐宫中国、国际天食(上海小南国)、合兴集团(吉野家母公司)中期纯利、收益、净利分别出现下降,业绩表现令市场失望。
唐宫中国营收虽然显示增长,可实际“挣钱能力”却在变差。在各项成本支出的管控上,唐宫中国显然并未很好地把控住风险。
报表显示,其今年前六个月实现收益7.4亿元,同比增长了12.2%。毛利为4.67亿元,同比增加了9.3%。值得注意的是,纯利却仅为5221.9万元,同比减少了15.7%。
人力成本成为唐宫中国的重要支出。中国商报记者从其报表中得知,今年前半年,唐宫中国的人力成本陡然上升18.5%。各类经营成本及财务成本,对原本营收增长超两位数的业绩形成挤压。
对此,唐宫中国解释称,为长远发展的需要,集团继续积极探讨及引进人工智能的应用,以达致智能化、数据化,可以给与管理团队更加准确以及及时的讯息来应对市场的变化之余,同时亦减少人手操作从而降低各种人力成本。
更名为国际天食的上海小南国,营收、毛利分别下降了4.1%、5%。净利润仅为3080万元,较去年的3070万元,仅录得10万元增长,市场竞争力较弱。
而为大众市场所熟知的吉野家,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了两位数。
据合兴集团发布的上半年业绩显示,公司实现营业额11.95亿港元,同比增长了14%;净利润为7582.3万元,同比下滑了12.1%。公告称,净利润下滑主要由于在回顾期内快餐市场出现价格主导的宣传推广所致。
相比前三家而言,味千拉面以及呷哺呷哺报表相对“好看”得多。但整体增长仍然乏力、亮点零星。
味千拉面公布的2018年中期财报显示,味千拉面上半年实现营收达11.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约0.1%。相比营收微增,净利润增速更加明显,报告期内,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21亿元,同比上升11.7%。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表为味千拉面三年来最亮眼的财务报表。对比发现,今年上半年数据之所以向好,绝大部分是由于去年基数较小,投资百度外卖录得大幅亏损所致。
在陷入“骨汤勾兑门”负面之后的味千拉面,原材料的真实性至今仍为业内诟病,业绩长期增长仍然缺乏稳定支持点。
呷哺呷哺成为港股上市餐饮企业中唯一表现较好的选手。据公告显示,其上半年收入由去年的15.76亿元增长35.1%至今年同期的21.29亿元;税前利润为2.89亿元,同比增长了16.9%。
数据显示,呷哺呷哺餐厅层面经营利润由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亏损1030万元转为2018年同期的利润2280万元。
原本并不被看好的呷哺呷哺高端品牌——“凑凑”餐厅在本次报表中挑起了大梁,大幅增长了近500%。资料表明,呷哺呷哺于江苏、湖北、陕西及浙江省以及北京、上海及深圳开设了28间凑凑餐厅。
从凑凑餐厅赚取的收入由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3280万元增加了497.3%至今年上半年的1.96亿元,占集团于2018年上半年总收入约9.2% 。
上半年收入大幅增长,除了持续扩张之外,外送业务的快速拓展也为呷哺呷哺带来了可观增长。据悉,上半年为了快速提升“呷哺小鲜”各类产品的知名度,呷哺呷哺投入了大量市场活动支持,外送总体业务收入相比去年同期提升近120%。
虽然销售业绩向好,但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多数机构都对呷哺呷哺的业绩点评持谨慎态度,目标价格均出现下调。
摩根大通表示,呷哺呷哺的同店销售额并不乐观,增长仅2%至3%,公司大程度受惠于规模效益和营运杠杆,其公司股价今年以来下降了23%。虽然集团经营良好,但也需面临行业挑战,包括羊肉/人工成本的上升可能在未来一年内持续,而且市场需求在7月及8月也开始放缓。
综合多家餐企财报可见,不少餐饮企业表示:受餐饮行业整体收入增速放缓的影响,企业承压同时正在积极寻求转型,但下半年餐饮市场整体走势仍然难以预料、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本文来源:中国商报,由餐饮界(微信ID:canyinj)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