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餐饮大佬也没能扶起的“网红”,Win House落败而走 | 餐见专栏

餐饮界 / / 2019-01-10 17:48:00
日前,有媒体报道Win House旗下的14家门店已全部处于关闭歇业状态,让人感叹又一名餐饮业超级网红倒下,且过程一地鸡毛。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日前,有媒体报道Win House旗下的14家门店已全部处于关闭歇业状态,让人感叹又一名餐饮业超级网红倒下,且过程一地鸡毛。

据媒体报道,Win House拖欠340余名员工薪资达330万,房租亦处在拖欠状态。其创始人之一林猷澳失联,或将被移交公安机关以欠薪入罪列入“黑名单”。报道一出,引起业界一片哗然。作为永和大王的创始人,林猷澳曾因将豆浆油条卖到年营业额3亿而被称为餐饮业的神话。而Win House的另一名创始人亦拥有赫赫之名——百胜中国前总裁苏敬轼,曾带领肯德基从4家门店扩张至4000多家店。

那么,拥有两位餐饮大佬支撑的Win House为何会最终走向没落,对于餐饮品牌来说,“网红”称号难道真的“有毒”?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这是曾经红极一时的Win House

纵观Win House的发展历程便不难发现,相较于一些依靠概念噱头红起来的网红餐饮品牌,WinHouse明明是想为餐饮业做点“实事”的。以至于即便在Win House歇业后,依然有消费者惋惜以后再也吃不到Win House的早餐了。由此可见,Win House确实“红”之有因,在运营上有着可圈可点之处。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1、新颖的模式

提到Win House,很多人会想起那些曾经在它身上闪闪发光的标签,如全日制早午餐鼻祖餐厅、上海的《早午餐圣经》、“一定要去的魔都Brunch餐厅”等等。林猷澳曾说,要用Win House“为都市年轻人打造一个世外桃源”。

2014年,Win House以全新的“ALL-day Brunch”生活方式概念横空出世,并迅速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2、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用餐场景

WinHouse的整个用餐场景偏轻工业风,木质桌椅、充满设计感的灯饰搭配灰黑工业色调,正是年轻人喜欢的“又低调又时尚”。并且,Win House采用的是半开放式厨房,不仅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亦成为整个用餐空间的一大特色,不少消费者都曾在这里打卡拍照。

3、人气较高的网红餐品组合

在Win House被报道歇业后的几天,粉丝们甚至在网络掀起了一股“怀念”风潮,仅小红书就有800多篇笔记,粉丝们纷纷在网络上直呼再也吃不到Win House的班尼、欧姆蕾、煎饼等餐品。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从Win House的菜单与套餐设计中可以看出,Win House集结的大多是适合国人口味且点击率较高的美式简餐,这样的餐品组合,曾让Win House在网络上好评如潮。

4、餐品口感值得点赞

在Win House的套餐中,设有58、68、78三档套餐,在美式简餐中,这样的定价可谓相当具有性价比。更可贵的是,大多数顾客对Win House的餐品口感也比较认可,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中,还是在餐饮O2O平台上,均不乏顾客对Win House餐品口感的溢美之词。即便在今天,依然有粉丝疑惑这么“好吃”的Win House怎么就突然歇业了呢?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让粉丝怀念的Win House为何狼狈收场

场景漂亮适合“打卡”,创新概念符合年轻人的消费趋势,好吃的简餐组合网罗不少忠实粉丝,两位创始人大佬就是营销的“金字招牌”,Win House可谓集结了一切网红餐饮必备的元素。然而,就是这样的Win House却以令人唏嘘的方式狼狈收场,会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1、模式与营收不匹配

曾经,有人曾羡慕Win House不愧为“出身豪门”,在上海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连开四家。而如今,在回过头来看Win House的发展历程时,不少人提出,运营成本或是Win House出局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就包括房租与人工成本。

模式使然,Win House用大气的用餐空间与贴心的服务提升了用餐体验,其中,Win House上海月星环球港店的面积在400平左右。这种重模式运营势必会导致运营成本的提升,当表面的好营收带不来好利润时,“重模式”便成为品牌发展的绊脚石。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2、盲目扩张

Win House在上海连开4店,此后又快马加鞭布局北京、武汉、杭州和长沙市场。然而,可惜的是,在之后相继开业的店面中,再难现第一家火爆的盛况。

在规模化的整体趋势下,不少餐饮品牌会因为初始的成功而迅速开疆拓土。然而,虽然规模是体现品牌实力的一大表现,当连锁模式没有被充分打磨,当赚钱能力还不能被充分地肯定,便急于将模式复制给更多的地域,太过烧钱的频繁扩张就是一种“自杀”式行为。Win House的没落,其加速扩张的战略决定难辞其咎。

3、餐品更新迭代缓慢

一些粉丝反映“Win House的班尼、欧姆蕾等餐品确实很好吃呀”。但是,当大家从始至终总是谈论“班尼、欧姆蕾”很好吃时,其实就反映出了餐厅的一大问题——创新缓慢。

总是“老几样”的餐品会让消费者在失去新鲜感过后慢慢丧失消费欲望,特别是对于Win House这样的美式简餐来说,人们的初始消费欲望或就来源于“新鲜”,它比中式餐品会更易让中国的消费者“吃腻”。所以,缓慢的餐品更新迭代会在潜移默化中降低消费频次,影响消费者的再次消费。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4、忽略了地域差异

名声在前,在Win House进入北京、武汉、杭州市场时,不少消费者慕名而来。然后,到了却发现远没有想象中的排队叫号盛况,甚至有人调侃第一次去Win House杭州店就“包场”。显然,在这一点上,Win House忽略了地域差异。

较其他城市而言,上海的氛围更具“小资情调”,文化也更融合,它适合于像Win House这样的餐饮类型的成长。那么,当Win House走出这片“沃土”时,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5、管理缺失

有消息称虽然Win House拥有两个大佬级的创始人,拥有着丰富的餐饮运营管理经验与智慧,但事实上,苏敬轼只是Win House名义上的董事长,鲜少参与实际运营。在Win House母公司音家餐饮的股东名单中也已找不到苏敬轼的名字。并且,很多分析认为,Win House的败局是由于众筹股权分散而导致的管理问题。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2017年,Win House先后上线4个众筹项目,每个项目的众筹金额在400-550万之间,共915人参与,累计众筹金额1800余万元。如今看来,众筹虽不是主因,但众筹后关于收益率低的质疑,以及其背后反映出的资金问题,却实实在在反映出了Win House的管理问题。

参某说

Win House的出局是突然且令人惋惜的,因为即便在今天看来,Win House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依然出色,它有着一些其他网红餐饮品牌没有产品灵魂,有着一个较高的起点。但是,或由于过于“膨胀”,在发展战略方向的跑偏以及一些管理细节方面的缺失,让Win House把手中的一把好牌慢慢“打烂”了。

Win House的败局与“网红”无关,这样的Win House,值得每一个餐饮品牌警戒!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大筝,由餐饮界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餐饮界(canyinj.com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


媒体官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