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COCO们”的背后,是一条疯狂、万恶的产业链!专栏

餐饮界 / / 2021-06-22 23:50:06
21家假COCO门店在上海被查。

21家假COCO门店在上海被查。

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消息称,普陀区市场监管局对21家奶茶店共19家经营主体侵犯“COCO及图”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进行了没收与处罚,罚款共计106.47万元。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假COCO门店的被查,属实大快人心。然而,21家假COCO门店,只是山寨门店的冰山一角,餐饮业的“山寨文化”,已经渗透进每一个品类,每一个角落。

山寨有“出处”,仔细甄别,不难发现

山寨门店不似“高仿”,会让人傻傻分不清楚。有心的人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山寨门店并不会直接复制正宗门店,它们总会在一些细节之处设计一些细微的差别,以便于在产生纠纷时尽量降低法律风险。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在上海被查处的假COCO门店中,很多在招牌上就与正宗门店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在COCO品牌名的基础上加上前后缀,比如COCOXX,或是XXCOCO。当然,这一类的门店会在门头设计时尽量弱化前后缀,让人们在惯性思维下忽略招牌的不同。

明知是假,却又为何有那么多的创业者冒着法律风险前赴后继?因为“树大招风”!

市场上的山寨门店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一是单体门店,之所以选择山寨品牌门店,是因为店主想“走捷径”。这些店主大多是希望借品牌的影响力,迅速打开生意的局面。这一类的门店,有的仅仅借用品牌的形象视觉设计,在产品与管理方面则有着自己的想法。由于规模小,店主如果用心经营,这一类门店的生意有可能会反超正宗门店。

二是快招门店,这是快招公司借知名品牌赚快钱的常用套路。快招公司的目的在于赚加盟商的钱,收取创业者的加盟费、品牌管理费、高昂物料费等,是这些快招公司的盈收来源。快钱到手后,公司并不管门店的死活。所以,这一类的门店一般“见光死”,存活期短。在快招公司“割完韭菜”后,这一类的门店更是会集体陷入关店潮。

“假COCO”一抓一大把,背后有一条疯狂的灰(黑)色产业链

创业的路上,有多少人被快招公司“割了韭菜”?

上海一个区,查出21家假COCO店,这个数字不可谓不惊人。放眼全国,不知还有多少家假COCO店“光明正大”地开门营业。假COCO店如此之多,快招公司“功不可没”。无处不在的“假COCO”背后,有一条疯狂且令品牌与无数创业者痛恨的快招产业链。特别是门槛低,易标准化的茶饮行业,更是成为快招公司肆意生长的温床。

每一个知名茶饮品牌的背后,都有一堆山寨品牌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搜索“喜茶加盟”关键词,首页出现了一条条的“加盟”信息,但事实呢,喜茶只做直营,并未开放加盟。这些在喜茶字母拼写、在喜茶名字前加入前缀的快招品牌,打着几万元开店,手把手教学,保姆式扶持的旗号,一点点攻破创业者的防线,将创业者的创业资金收入囊中。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搜索益禾堂加盟,也出现了各种组合形式的“益禾堂”。

餐饮界 餐饮新媒体

比重新组合的“益禾堂”更“高明”的,还有各类蜜雪冰城的“官网”。搜索蜜雪冰城加盟,出现了几个招商“官网”。这些“官网”全部放着蜜雪冰城的品牌信息,但是,有网友留言加盟,却通常被告之蜜雪冰城在该区域的招商名额已满,或是蜜雪冰城的加盟费太高,蜜雪冰城授权的另一个品牌正在招商。日前,就有媒体报道有创业者在意向加盟蜜雪冰城时,被招商人员引导加盟了茶主播。

在茶饮行业,品牌名加了前后缀、英文商标用形近字母、商标中加入其他符号,甚至挂羊头卖狗肉,在每一个知名品牌的背后,都有一群被快招公司操控的山寨品牌。

每一个快招公司都运营着一窝山寨品牌

茶饮快招是近几年才疯狂起来,但快招公司却是存在已久。有些快招公司的“团队”已经做了近20年的快招项目。他们不断“变装”、“迁址”,用着同样的手法,说着同样的话术,做着一批又一批的项目,割着一茬又一茬的韭菜。

一个山寨品牌在市场达到一定的饱合程度,加盟售后达到一定的承载量时,快招公司会马上停止运营,人去楼空。一位经营着家族式快招生意的黄姓老板,2018年同时在运作茶饮、家居、小吃三个项目,2019年转成做内衣、冰淇淋,当下又转去做了折扣户外、汽车美容……他的团队在不断跨界运营不同的项目,在他这里,招商的套路是通用的。

被割韭菜的永远是创业小白

明显存在差别的商标,被转移目标加盟其他品牌……这些猫腻其实很容易发现,但对于创业小白来说却有点难。一是很多创业者急于创业,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快招公司的话术套路;二是创业经验甚至是社会经验偏少,导致他们对品牌真假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

快招公司瞄准的就是创业小白,甚至一些快招公司招商经理会“过滤”掉商业老炮,“专攻”小白。“老炮”的攻克难度高,搞不好还会“翻车”,快招公司的招商经理凭借他们的“职业敏感性”,商业老炮,暗访媒体,从来不在他们的“招待”范围。

三问创业者,全方位考察,拒绝被套路

笔者在之前已经写过很多次关于快招的文章,网络上也有很多“反套路”的信息。然而,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创业者一脚踏进了快招的陷井呢?在这里,要向那些“上当”的创业者们发出三个灵魂拷问:

真实存在“零技术门槛”的项目吗?

交几万元享受整体输出,保姆式服务,总部是在做“慈善”吗?

日销几百杯,半年回收成本,你当地最好的茶饮店能否实现?

面对这些明显夸大其辞的说话,但总有人选择相信,总有人站在总部画的“大饼”前垂涎三尺。事实上,大多数的山寨品牌都经不起推敲,只要经过全方位考察,完全可以避免受骗。

1、企业与商标

通过企查查、天眼查等线上平台就可以查询到企业的注册情况、经营范围等,还有商标,有没有通过审核,什么时候通过审核,细细甄别信息是否匹配招商信息,如不匹配,请自动放弃。

还有些茶饮品牌,自称已在港台地区运营多年,内地首店也早在几年前开出,但是,有的商标还未通过,有的商标刚刚通过,这些在商标上存在争议的品牌,亦要慎重考虑。

2、资质

企业获取特许经营资质需要拥有至少2家直营店,且经营时间超过1年。大多快招公司并不具备特许经营的资质,与创业者签订的合同也非加盟合同,而是换汤不换药的“合作协议”。

而特许经营资质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询。没有取得特许经营资质就已经开放加盟的品牌,目的大多只有一个,就是赚加盟商的快钱。

3、门店

全方位考察门店,而非是只考察总部指定的门店。因为有的门店其实是总部的招商展厅,“雇人排队”在快招公司并不鲜见。在大量关于快招公司的投诉中,有很多人都提到当初去考察的时候碰到很多人排队,生意很火爆。但鲜有人深思,不分时间段的大排长队,真的合乎常理吗?

考察门店,最好多方面考察几家,且选择与自己当地消费水平相当的地方。如果自己想考察的门店地址,被总部人员以各种理由推拖不给,这个品牌也极大可能存在猫腻。

警醒品牌方,可怕的不是山寨,而是被山寨反超

其实,餐饮业具有天然的“山寨”属性,但“山寨”的出发点有所不同,有人是为了“学习”,有人则为了“赚快钱”。

报道中,被罚的21家假COCO门店中,有门店半年盈利178万元,盈利能力超过正宗COCO的部分门店。这些门店甚至声称正宗门店无法和自己竞争。对于品牌方而言,可怕的不是山寨,而是被山寨反超。当下的年轻人,品牌忠诚度极低,在正宗与否面前,大多数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味道好的产品。并且,消费者的惯性思维中,好吃(喝)的才是正宗的。品牌真正需要重视的山寨店面,不是那些“见光死”的快招门店,而是那些借着品牌的形象,用着自己的技术,卖着比正宗门店更优质产品的门店。如果正宗门店与这一类门店狭路相逢,败出的机率很大。

所以,对山寨者最有力的反击方法不是纠察市场,而是警醒自身。在产品、模式、服务等方面保持领先的竞争力,与山寨者拉开距离,才是品牌最佳保护色。

饮Sir说

山寨文化会与餐饮业如影随形。

品牌与其耗时耗力和山寨者对垒,不如搭建自己的品牌优势。喜茶、奈雪的茶、茶颜悦色在面对那些山寨者不战自胜,因为,山寨者与这些头部品牌根本不在一个赛道上。

创业者与其抱怨创业环境的不规范,不如储备自己的商业知识,提升甄别项目的能力。毕竟,在茶饮业这片红海中,属于“小白”的创业空间已所剩无几。

本文作者饮Sir,由饮品报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饮品报(ID:DrinkNewspaper),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


媒体官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