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升人均消费?星巴克这样优化产品结构专栏
如果时间排得过来,每周都会安排断食,主要是为了减肥。
万万没想到
昨天饭局上身边一哥们说了这句话:
人胖是一阵子的,而丑是一辈子的。
于是
默默老老实实地放下筷子上的青菜、夹向了那一块红烧肉...
协作
十多年前第一次知道每一台车都是全球各个零件厂商生产后到汽车厂一并组装的,觉得这种全球协作的方法忒牛哔了。
心想要是能把餐饮业各个知识模块整理出来,那对于从业者绝对有极大价值。
不用重复“造轮子”,各个企业专注在产品、体验、品牌的打造上,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的效率就能得到极大提升。
前段时间重开了知乎专栏。
写着写着两周前卡了壳,卡在产品结构/价格结构这里。
经过好几夜的折腾,算搞明白,这产品结构/价格结构像是个生物、是“活”的。
不同品类、不同阶段、不同竞争环境,乃至不同资源都是动态的,无法一概而论。
可俗话说旺财改不了吃那啥么,有些人就是天生爱死磕。
方向
一家店的营业额结构,是由产品结构/价格结构的组合构成人均,体验及营销构成重复消费和传播性消费。
智商负分没办法,想了个特傻的招:
找成功品牌的产品结构/价格结构琢磨琢磨,来解剖下。
那找哪个成功品牌呢?
正想着这事儿,一抬眼,看到街边的咖啡店。
所谓的产品结构/价格结构,隐藏在餐牌(菜单)中。
然后,生平第一次拍下星巴克的完整餐牌,仔细地逐条研究了一下下。
*看了不少店,不排除有不同特殊的餐牌。
拆解
这是一张蕴含杀气、杀人于无形的餐牌。
1、 结构
一共四块餐牌,没有像麦肯那样把产品图放得很大很大。
缩小的图形加密密麻麻的中英文字,使餐牌在视觉里产品不会感觉太少。
字体清晰,字号设计美观。
了解咖啡的小伙伴都知道,这咖啡主料辅料一共也不多,各个名称的咖啡也就是换来换去的不同组合混搭。
说到这里,这种产品组合形式,比麦记最新的DIY汉堡又要领先了一大个段位。
四块餐牌的布局设计,降低了消费者对于产品数量选择面较少的认知。
2、 色块区隔
以红绿两色区分“推荐类产品”和“常规类”产品。
拿公众号文章举例,通常情况下,头条的阅读量,大约是第二条的2倍以上,第二条又是第三条的2倍以上。所以,你懂的,这就是小编公众号只发一条的原因所在。
还好星爸爸有朋友拿到2家店的数据,第一块餐牌的销售,约占总销售的40%以上,据说还有的店超过50%。
这种分色块的方式,让对产品不太熟悉的用户,主要的点单落在推荐类区域。
另有些不愿意被引导消费的用户。就会面临三种类别的选择:
3、 价格结构
按中杯价格整理出来是酱紫:
那如何让消费者的决策更多地落到价格结构的高位区呢?
1)升杯:
杯量的价格区隔,是每一次升杯,差额3元,引导落在大杯和超大杯区域。
2)推荐:
往下看
4、 推荐
真正厉害的杀器,隐藏在推荐类餐牌里!
推荐类餐牌分三个部分
1)常规加:
浓郁咖啡摩卡=摩卡+1份浓缩咖啡+可可粉
可可卡布奇诺=卡布奇诺+摩卡酱
焦糖浓缩咖啡星冰乐=焦糖咖啡星冰乐+1份浓缩咖啡
2)常规有:
馥芮白
抹茶拿铁
榛果风味拿铁
3)常规无:
焦糖玛奇朵
“常规加”,提升单杯消费人均;
“常规有”,作为阶段性主推的产品,其中榛果风味拿铁,是常规菜单里香草/榛果拿铁的简化版,进一步简化消费决策
“常规无”,焦糖玛奇朵,好名字,没有常规餐牌作比对,销售top5之一。
推荐类餐牌的中杯产品价格均值31.71
比所有产品价格均值29.38高出8%
比常规类产品价格均值28.53高出11%
ps:点单过程中,收银员还会建议顾客3元升杯,或是加奶油,或是普通拿铁加份糖浆,或是加份浓缩咖啡,提升人均消费。
一套好的产品结构/价格结构,是系统型设计,主要是解决三大问题:
1、简化决策过程
2、引导消费路径
3、提升人均消费
产品结构/价格结构不仅是设计出来,更是在运营过程中持续不断优化而来的。
近期用眼过度,加上office软件不太熟,图形排版颜值很低,将就下哈。
说实话,以上逻辑整理只是星巴克整个产品结构/价格结构的冰山一角。
产品结构底层还涉及到产品库的建立与规划。
本文来源于餐饮业那些事,由餐饮界www.canyinj.com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