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饮行业里,千万别跌入消费升级大骗局专栏

餐饮界 / 一 / 2017-08-27 18:57:16
为了做品牌、多开店、标准化,很多企业都采用了“不难吃”的产品战略。因为要做好吃了,人才要求高,管理要求高,供应链也要求高,资源匹配不了,开不了全国连锁。

一升级就死  

X小姐告诉我,她终于如愿以偿的开了家串串香餐厅。

X小姐是北京人,出身优渥、家境殷实、学历过硬,智商与气场霸屏,颜值与逼格双飞。她本来在策划公司前途一片光明,但一次四川(酒吧)之旅后,她开始觉得自己是个成都人——这个念头就像inception一样,一旦出现,就开始生根发芽直到长成参天大树,遮住了一切……而只有串串香的味道,像一个图腾,提醒她身在何处。

餐饮消费升级大骗局

X小姐心中的串串香,除了最野的料、最劲的汤、最骚的情怀,还有一件事绝不能有半点商量——那就是,绝对的卫生。

X不是处女座,但她对卫生的执着,连专家都会交口称赞:一次性用油、一次性签子、一次性手套、净菜、只用QS标志的大肠和肺叶……鬼才知道,她那晚在成都的串串香店到底经历了什么。但我始终觉得,不管她经历了什么,因为卫生,把客单价增加30块钱,都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

我试图说服她,但我忘了,她是个智商与气场霸屏的人。

她只问了我三个问题:①你会为了30块钱无视健康吗?②你觉得你是那种只图便宜不讲品质的人吗?③你才是我的目标客群,你觉得我会做那些纯屌丝的生意吗?

我竟无言以对,只能对她的消费升级的定位交口称赞。

但是,半年后,X小姐的串串香还是毫无悬念的倒闭了,就因为30块钱。

消费升级是个什么鬼  

这年头,不谈消费升级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但不少像X小姐那样受过伤的人,都对消费升级嗤之以鼻,甚至提出了消费降级的概念。

确实,经济增长放缓,收入增长预期降低,三公消费削减,房价持续高企……大家哪有钱来消费升级呢?

那么,消费升级这个政治正确的概念,到底正确在哪?我们必须要沉下心做一些基础研究:消费者身上,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消费者自身的生活方式(例如:城市化、快节奏化)的变化

②消费环境(购买方式、供给内容的多元化,如网购、海淘带来的选择可能性)的变化

③消费观念(例如:买多,买精,买贵,买少)的变化

④消费力(购买力)的变化。

餐饮消费升级大骗局

既然消费升级的本质是变化,那么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升级的结果并不是单一向的,而是多元化的可能。这意味着,消费升级(upgrade)并仅仅不意味着花更多钱,走高档化(premiumization),也可以是追求个性化——买更适合我的,甚至是越买越少、越买越便宜——只买最合适的、最需要的。

所以,消费升级,是消费者决策的变化,而不是消费的狂欢 。

我们之所以会误解这次消费升级,是因为上一次消费升级的狂欢还历历在目。

上一次消费市场的爆发,是源于中国社会“区分阶级”的需要。

十几二十年前,一部分人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先富起来了,不论是通过80年代的倒货,90年代的经商,本世纪初开始的炒房,很多人迅速屌丝逆袭变成土豪。

与之而来的,就是这帮本来贫穷而迅速暴富的人,需要通过炫耀性极强的产品,快速融入上游阶级,并跟原来家乡同等背景的穷兄弟们区分开。

所以,高档茶叶、高档保健品、豪华轿车、奢侈品服装和高档酒楼等迅速出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湘鄂情真的好吃吗?不一定,但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档次”而不是在于“好吃”。

于是到了今天,一些有多年经验的企业家,还会把这次消费升级跟十几二十年前的市场爆发建立联系,觉得原有模式又可以迎来一波第二春。

但今天,并没有人再次先富起来了,甚至,大部分人都预期自己会变得更穷了,这就是这一波消费升级的bug。

消费升级=观念升级  

这次升级,是观念的升级,而不是预算的升级。具体来讲,消费决策在以下方面发生变化:

①品类选择的升级:

同样想要好友闺蜜小聚吃个饭,十年前选择去的是必胜客这样“洋气”的西餐厅,五年前去的是高大上的“放题日料店”,两年前去的是韩国街的啤酒炸鸡铺子,今年也许就又回去了卖小龙虾的路边摊。之所以会变化,并不因为必胜客的披萨质量不行了(虽然实际上就是这样...);也不必然是因为消费力提高了(小龙虾路边摊未必比放题日料花钱多);更多的是因为消费环境,社会流行文化,对消费选择的升级带来的变化。

再举一个随处可见的例子,是由于消费成熟度的提升带来的升级:春节家庭聚餐,大家喝什么?10年前,或是更早,那是可乐、雪碧一统天下;后来就有了瓶装的果粒橙;再后来有了酸奶、纯果汁、鲜榨果汁;再到现在苏打水、果醋这些也随处可见。可乐还是那个可乐,推动消费升级的是,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理念。

②消费体验G点的升级:

十年前,品牌是大多数人的G点。因为品牌起到了阶层分割的作用,而阶层分割的标准是一致的:贵族、中产、屌丝……总结起来就是只选贵的。

而现在,客户细分不再以收入和阶层作为主要指标,兴趣、亚文化、价值观等更个性化的指标,成了打动消费者的要素。适合我的,就是好的。

③消费结构的升级:

这一点是最要命的,尤其对于餐饮业。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那么,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还要升级,唯一路径则是削减餐饮消费 。

餐厅是餐+厅,餐是食物,厅是场所。人为什么要去一个特定的场所吃饭?因为要社交。社交是刚需,所以餐厅也是刚需。

然而,我要说的是。餐饮业社交的刚需,也只是暂时的。甚至,早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刚需了。

首先,当食物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在餐厅社交和在咖啡厅社交有区别吗?在餐厅宴请和在办公室宴请有区别吗?在餐厅聚会和在宜家餐厅聚会有区别吗?

有一次,我就亲自尝试了一把,通过叫外卖的形式,在办公室摆了一桌宴请商业伙伴,效果出奇的好,大家不但吃的开心,而且对同时吃到川菜、烤鸭、小龙虾和肉夹馍的体验拍案称奇。

随着各种业态将餐饮功能加入,餐厅绝对不再是唯一的社交选择。人们社交的时间正在被新生事物无情的抢夺。

很久以前,家庭聚会的方式,除了吃饭就是看电影,后面慢慢增加了KTV、洗浴中心、逛博物馆、逛购物中心、农场采摘、亲子乐园……

很久以前,人们结交陌生人的方式,只有吃饭,现在的年轻人,通过吃饭结交朋友的成本太高了,加个微信群看看朋友圈就解决了,更别提微博、陌陌、直播……

种种事实都在证明,人们花在餐厅上的时间已经被无情的瓜分,并且不可逆,失去的时间再也抢不回来。这是最可怕的。

时间就是金钱。

餐饮消费升级大骗局

餐饮消费怎么升级  

最后我们说说,餐饮消费怎么升级。

首先,餐饮人要接受一个无情的事实:餐饮消费支出的比例降低,是大势所趋。这就是恩格尔系数的力量。

这感觉,我知道很难受,就像一个兢兢业业的家庭主妇,好不容易熬到老公功成名就“消费升级”,钱都花在小三身上却没了自己什么事。咱们要选择一哭二闹三上吊吗?

别忘了,咱是刚需,刚需的好处是高频,不管消费者怎么浪,但夜夜都得回家不是?但刚需的坏处是价格敏感,涨价就几乎等于逼人离婚。

所以,变得更实惠、方便,才是餐饮消费升级的最重要的方向。  

其次,是口味的升级。

很多人坐拥刚需都会养成恃才放荡的毛病,譬如说:不难吃就够了。

在市场还未饱和时,尤其在2013年之前,餐饮市场是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谁开的店多,谁就有品牌;谁是大品牌,谁就有聚客力。

为了做品牌、多开店、标准化,很多企业都采用了“不难吃”的产品战略。因为要做好吃了,人才要求高,管理要求高,供应链也要求高,资源匹配不了,开不了全国连锁。口味的缺陷,用品牌的溢价来弥补。餐饮竞争激烈,美食品种百花齐放,没有什么是年轻人没见过的东西。

这就要求,要打败隔壁老王,就必须得做的好吃、显著的好吃,而不是不难吃。不难吃,没有辨识度。

要做好吃,必须摒弃“薄利多销”、“长尾战略”等上个时代的观念,重新配置成本结构:例如西贝,在2014年就提出好吃战略,方法是配置高薪大厨,尽量保持门店现做,这些导致的成本上升,由大幅缩减产品线、品牌营销提高售价等措施来平衡。

最后,在实惠和口味升级的基础上,再进行品质升级。

品质和好吃的区别在于,好吃是欲望的释放(例如吃小龙虾上瘾、欲罢不能的厕所串串、对极致包装的追求),而品质是对欲望的理性克制,例如干净的小龙虾、更健康的串串香、更环保的外卖盒……

在消费升级的大旗下,我们得认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就像X小姐的复盘总结:

“我最大的错误,就是还没坐稳黄脸婆的位子,就想享受白富美的待遇 。”

口味和实惠还没夯实,上来就打品质升级,必败。这理解再透彻不过了,我不禁对她的悟性再次交口称赞…

本文来源:红餐网由餐饮界www.canyinj.com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


媒体官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