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与中信及凯雷完成交割 麦当劳开启中资时代餐企新闻
傍上“中国金主”对于国外各大品牌上而言,无疑是一次“华丽的冒险”。
8月8日,麦当劳(专题阅读)宣布与中信股份、中信资本以及凯雷投资集团的战略合作已经顺利完成交割。麦当劳在华的运营和管理权将交由上述四家公司联合成立的新麦当劳中国公司。
至此,麦当劳顺利搭上“中国金主”的快车,“金主们”也将利用自身的资源助力麦当劳在中国的扩张。洋品牌“转嫁”中国金主真的就走上康庄大道了吗?
计划5年增加2000家店
据了解,交割完成后,中信股份和中信资本以52%的股权成为新麦当劳中国公司的最大股东,而另外两大股东凯雷和麦当劳分别持有28%和20%的股权。
在8月8日举行的新公司成立发布会上,新麦当劳中国公司提出了未来五年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的目标。预计到 2022年底,中国内地麦当劳餐厅将从2500家增加至4500家,开设新餐厅的速度将从2017年每年约250家逐步提升至2022年每年约500家。届时,约45%的麦当劳餐厅将位于三四线城市,超过75%的餐厅将提供外送服务,为中国消费者带来充分便利。
同时,为了符合中国消费市场的特点,新麦当劳中国还将在未来为更多顾客提供数字化及人性化的用餐体验。
中信、凯雷收购麦当劳中国业务一事是在2017年1月曝出的,当时几方就制定了5年在中国内地开设1500多家新餐厅的愿景。而笔者观察发现,此次正式完成交割后,5年战略目标由最初发布的1500家提升到了2000家。对于提速一事,中信资本董事长、新麦当劳中国董事会主席张懿宸向媒体透露,主要的新增门店将分布在内地的三四线城市。“中信在中国三四线城市有很多网点,当地银行对当地市场了解程度比较深,比如什么样的物业、什么样的房东,都能和麦当劳之间有资源的共享”。
也就是说,未来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将会看到更多麦当劳餐厅,也表明了麦当劳的渠道开始逐渐下沉。
关于麦当劳的未来猜想
1990年10月8日,麦当劳在中国的深圳开设了第一家餐厅,也是其在中国27年风雨沉浮的开端。27年过去了,麦当劳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从最初高端的“洋快餐”发展成为如今中国家喻户晓的大众餐饮品牌。
“少年不识麦当劳,熟识已是不惑年”可以说,麦当劳是伴随着许多70、80后成长的品牌,承载着国人太多的记忆。
麦当劳中国官方表示,中国现在是麦当劳全球第三大市场,也是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从1990年深圳的第一家餐厅开业起,麦当劳在中国现已拥有约2200家餐厅,员工人数超过10万名。
对于一个餐饮品牌生长周期而言,如今的麦当劳在中国已步入“中年”,发展也面临着瓶颈。根据欧睿咨询的统计数据,从 2010 年至 2015 年,麦当劳在中国的快餐市场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劳动力成本和租金的不断上涨,也在压缩着麦当劳的利润空间。
在上述问题的困扰下,选择与更熟悉中国市场的本土企业合作,对于麦当劳来说无疑是强有力的帮助。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告诉笔者,“洋快餐在中国的经营压力还是很大的。早期大家出于新鲜和好奇而选择洋快餐,当时的麦当劳顾客黏性比今天更强。而如今,市场在不断变化,消费者的口味也发生了转变。如何融入新的不断变化的消费市场,麦当劳不如本土的企业更有优势。如果将麦当劳交给更加了解中国市场的企业,对于麦当劳而言,第一,中国的企业在市场调控方面的精准度会更高,可以更快的反应市场需求。第二,它可以把这么多年在中国的胜利果实保住。”
那么,麦当劳中国业务被中资收购后下一步会有哪些根本性调整呢?
雅座副总裁王琳认为,洋快餐在国内的发展目前是趋缓,目前国内餐饮行业竞争出于过饱和状态,随着物价的上涨以及本土餐饮标准化、经营能力的上升,洋快餐在价格和标准化方面已经不存在竞争优势。相反,国内的炒菜、蒸菜、粥一类的快餐形式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选择。为了更符合中国本土化餐饮特色,“未来麦当劳会慢慢趋同于国内餐厅,包括制作的产品口味会与国外有所不同。他们希望麦当劳在中国能独立发展,实现稳定经营。”
在新公司成立发布会上,张懿宸表示,在菜单上,麦当劳未来会鼓励多一些本地化尝试,“但再如何本土化,也不会和中式快餐做面对面的竞争,仍会保持自己的特色”。
王琳还表示,麦当劳的无人餐厅化是一种趋势,目前部分麦当劳餐厅内出现的自助点餐机通过自助点餐、自助配餐的方式替代传统的人工点餐方式,未来或许能够引领国内餐厅真正走向无人化。
本文来源:赢商网,由餐饮界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www.canyinj.com",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投稿请加小编微信canyinj888或QQ237634588。4.餐饮界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免费查阅,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时性和有效性,若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延误、不准确、错误和遗漏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扫码关注餐饮界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