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如何用微信“黏住”员工专栏
CIO发展中心微信群在12月特别邀请了北京海海科技有限公司CEO 施琦(原海底捞CIO)施总和群友们就移动办公问题进行了讨论,施总分享了海底捞微信企业号的建设过程。移动办公与现在热门的互联网营销、电子商务相比,似乎是一个不太热门的领域,但海底捞通过引入微信企业号真正解决了这个“不起眼”的难题。海底捞的2万员工,每月使用企业号应用150万人次,也就是说每人每月使用70多次。每月企业平均能收到几万条的员工意见反馈,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良性沟通互动。
大家好!先简单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个人最近职务的一个变化:之前一年半的时间,我一直在海底捞担任CIO,但是由于最近半年做海海科技(海底捞投资的创业公司),两边兼顾忙不过来,从上个月开始我不再担任海底捞的职务了,专心做海海科技。
今天我讲讲自己对移动办公的一些想法,说的不对的,请小伙伴们拍砖。办公这个事情,如果与很多目前热点的企业内部IT或者互联网话题相比,不算一个最紧急的话题。但是随着员工开始大量使用智能手机,我们发现,企业办公软件在移动端的推广并不像以前在PC端推广时那样顺利了。如何将移动办公用活用好,仍然是一个广泛的难题。
OA最开始就是发个新闻,后来大家都开始搞工作流、审批、知识库、论坛互动;然后就往外拓展,把HR的员工自助、财务、业务、BI数据分析的一些东西纳入进来,再加上SSO,渐渐有了“内部门户”的升级定位。当然还会包括邮件、视频电话会议等一些日常办公的内容,中间穿插了企业内部使用的IM即时通讯。所有这些可能都算作协同办公的一部分吧。
这些办公软件的东西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在企业推进,无论什么类型的公司,貌似没有碰到太多困难,我是这么感觉的,挺顺的。直到员工开始大量使用智能手机以后,我发现推进有点不太顺利了,换句话说就是最近5年吧。
为什么不顺呢?举个例子,比如说即时通讯,之前无论Lotus的IM,还是RTX,在很多公司都实实在在用起来了。员工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公司的网页版portal,然后再打开RTX之类的东东,就开始一天的办公。但当我们把RTX变成一个App,装在员工手机上,这个事情就没有做起来。为什么呢?一开始我判断,是功能不够好,不够方便,那就改进App功能,RTX移动版本的标准功能不够好,那就自己开发一个改良版本。但是改良到3.0版本,功能不断完善,却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那是什么问题呢?原来是员工的使用场景变了。
以前办公都是在PC上,场景是这样的:员工早上10点到公司,坐在公司的写字楼里面,喝着公司的咖啡,用着公司的电脑,而且还是在上班时间内,周围还有很多的同事老板,用公司规定的PC办公软件当然没有问题,很自然。
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已经变成这样了:员工在家里、休假、乘车、出差途中、或者蹲在马桶上,才会使用手机上应用。这些情况下,有一个共同特点,员工的潜意识会认为,这是我自己的时间,我的地盘我做主。所以无论公司提供的这个App叫什么名字,里面有什么功能,员工都不愿意打开这个App,因为这个App脑袋上写着“办公专用App”几个字。这就是即使把相同功能的东西搬家到手机上变成App,员工也不用的原因。
我个人之前在不同的公司都碰到了相同的问题,后来和小伙伴一聊,发现似乎并不是个案,很多公司都有类似情况。
当然,对办公软件的使用和公司的企业文化有很大关系,也有公司的移动办公App推得很好。但是当我们强调理解员工、尊重个性的时候,就不能只是依靠行政命令、一把手工程来推动企业应用的使用。我认为只有员工从内心里接受,愿意用你的移动办公App,这才是解决了实质问题。
去年微信企业号放出测试账号,我觉得是一个机会,能破解移动办公这个问题,所以就第一时间进行了开发和试用。2014年下半年开始用企业号测试版做了几个简单应用,2015年开始在正式版部署正式应用。小步快跑,蚂蚁搬家,每月上线几个小应用,引导员工使用,没有强制。
在2015年5月份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员工反应积极,公司几乎所有部门的人都找过来,要求把他们相关的应用搬到企业号上。海底捞有约2万名左右的员工,每月使用企业号应用150万人次,也就是说每人每月使用70多次。而原来企业的OA移动App每月只有几十次的访问量,就这样内部App和IM几乎是被自然淘汰掉了。
海底捞企业号里的应用目前包括了业务报表类的BI报表、图表、新店施工进度跟踪;员工自助类的工资、考试成绩、电子名片、个人信息;信息发布类的通讯录、新闻、知识库、会议室;员工互动类的问题意见、问卷调查、报名、缺陷率、helpdesk、IT评估、内招招聘、创新提报、群组IM、咨询投诉;移动办公类的流程审批、二维码扫描统一身份认证、财务报销、任务管理;业务接口类包括:CRM、eHR、竞争情报、各业务系统;还有培训考试类的在线培训、考试、流程制度、一分钟语音培训,等等。举个例子,我们做了一个“电子名片”的小应用放在企业号上,居然每月几千人使用。
考虑到海底捞的大部分员工的是门店服务员,要让他们广泛使用办公软件,相比在写字楼上班的职员中推广,难度要大很多。我认为企业号降低了员工的使用门槛,不需要刻意打开一个“办公专用App”,而是在刷朋友圈的时候,顺便处理下公司的事情。这样员工的使用心理就顺畅了。
传统服务业的要进行移动互联网方向的创新可以采用跟随的策略,对新出现的互联网流行工具和玩法,都跟随尝试,这种策略算是可以“攻守兼备”吧。国内就看BAT、看京东,看看他们即将推出哪些测试玩法,可以先尝试下。很多重要功能,BAT正式推出之前,都会做很长时间的测试和试用。
如果要更新颖一些,那就更广泛地看看其他互联网公司的玩法,自己内部鼓励员工提出创新玩法,鼓励试用。如果要更前卫,那就成立一个独立的创业公司来为集团公司提供服务,可以自己首创一些新玩法;还可以放眼全球,关注硅谷最新的玩法和技术应用。
总之,传统服务行业一定要开阔眼界,不断创新。伴随着移动互联,企业与消费者、与员工的接触场景都在发生变化。社交、互动、个性化、娱乐化这些概念只有真正抓住年轻人的需求,在各种场景中提供他们喜爱的选择,才能黏住消费者,才能提升管理水平,最终在竞争中领先一步。
本文来源:CTO发展中,由餐饮界(微信ID:canyinj)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