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张懂“算计”的会员卡能让你的餐厅增值专栏

餐饮界 / 汤迪 / 2016-03-03 17:00:37
会员卡在我国的很多行业当中都能广泛运用到,但是国内所谓的“会员制”却形同虚设,并没能真正发挥会员卡的强大效力。

昨天,一则关于沪上“年代秀”餐厅骤然歇业的消息被曝出,其中最引人瞩目的焦点莫过于餐厅在歇业前还在大搞“预付卡”优惠活动,致使许多曾经餐厅的熟客都纷纷掏包购买,结果“优惠”变“不再会”。经查该餐厅的充值预付卡并未向相关部门进行登记,换言之,顾客们的充值费用被追回的希望就相当渺茫了。

事实上,会员卡在我国的很多行业当中都能广泛运用到,但是国内所谓的“会员制”却形同虚设,并没能真正发挥会员卡的强大效力。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借助“会员卡”,借助“社群经济”来玩赚餐饮呢?下面就以咖啡行业为例,给大家讲讲会员卡的细腻玩法!

1、围绕人性做“算计”

美国星巴克的粉丝们,最近可能有点儿不高兴。日前,星巴克公布了即将在美国推行的星享卡新规则——将奖励与消费金额、而不是消费次数挂钩。

事实上,星巴克的会员卡,在中国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升级”规则——50元一颗星,升到金卡1250元。(要说“升级”本身也是人性偏好的一个游戏。)

每张会员卡88元,包括:3张买1送1券,1张早餐券,1张升杯券。早餐券和升杯券,迎合的正是消费者那些莫名其妙的“身份感”,暗地里还觉得值回了票价(早餐券真的是很难用到,升杯券价值3块钱......)。而买1送1券的设置,既迎合面子需求,又抓取了一批潜在客户。而且,它巧妙地把决定优惠多少的权利交给消费者。在“买贵的才能赚回来”念头驱使下,消费者往往更倾向于单价高的产品。而对星巴克来说,成本却是趋近的。

另一个咖啡巨头Costa,则采取的是“一次购买,永久9折”的会员卡策略。

仔细算来,消费者花了几十块钱购卡,其实什么也没得到——除非在Costa店里消费。而对Costa来说,这张卡既斩获了利润,也牢牢锁定了这个消费者,让他在喝咖啡的时候,只会选择走进Costa。

看!它们就是这样哄你花更多的钱,然后还让你觉得占了便宜。

2、社群语境下的“会员制”

除了像星巴克、Costa一样解决人性中的“占小便宜”、“爱面子”的爽点外,会员制发力的另一个方向则是——解决信任危机。

舶来的商业会员制,在中国消费市场上一直不温不火。长久以来存在的商业伦理问题和消费习惯,似乎让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一次性消费,以减少被忽悠的可能。

因此,国内大部分行业中,会员制形同虚设——除了不停接到那些莫名其妙的新品推销电话。而实际上,在社群经济的语境下,玩好“会员制”往往带来出人意料的效用。这通常需要设定门槛、规则,以及趋同的价值观。

这种社群模式,更适合那些拥有独立品牌、更强调个人气质、更小众的行业或团体。比如一些私密的企业家俱乐部,以及精神高度独立的区域咖啡馆。

3、一家咖啡馆的会员制应该是怎样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实现会员制的形式简直不要太多,关键在于“算计”。那么,什么样的会员体系和用卡规则,更适合一家咖啡馆?

或许可以根据需求,从以下几个方向借鉴:

1、储值模式,保持足够健康的现金流

典型的例子是各类新式网咖,前期硬件投入成本大,保持充足的现金流是其首要需求。核心在于——充值方能消费,附赠金额不小,往往超过充值数额的30%。并且推荐新会员同样有不少的额度入账,在前期计算好的情况下,效果相当可观。

但对不少顾客来说,咖啡需求尚属于“伪需求”。动辄上千元的“会员卡”,不但推销意味强烈,对消费者也是压力。小编了解到的一家咖啡馆,推出充200元送30元的会员卡——仅此一项月入8万。

2、跨界联盟,扩大获知渠道与影响力

快捷酒店是会员制比较成熟的领域,几大品牌各有千秋。咖门觉得值得一提的,是其跨区域跨界联盟的案例。

星空联盟会员,则是另一个跨品牌的案例。

它们通过和目标消费群体相似、满足其不同需求的行业的联盟,抱团合作,共享优惠资源。从品牌获知渠道和影响力上,将得到指数级的提升。当然,前提是你选得好合作对象。

3、身份象征,专属产品与服务提升附加值

护肤美妆店是这类型的代表,满额换购与会员专享,极大地满足了身份认同感,尤其对于普遍偏冲动型消费的女性来说,杀伤力十足。

另一个更加赤裸的案例就是黑卡。

想想看,对一家气质卓越的独立咖啡馆来说,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如果成为会员就能拥有一个专属的签名马克杯,无形中就让消费者产生一种羁绊——“瞧,我就是那个最特别的。”

本文来源于咖门,由餐饮界www.canyinj.com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


媒体官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