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每一碗豆花都是一个故事专栏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第一集里,讲述了乐山一个养蜂人的故事,嫩豆花也一同出现在镜头里,白花花的豆花,配上蘸水,配上泡菜,就是一顿丰盛的美食大餐。
四川是一个热爱豆花的地方。这种热爱,让小小的豆花瞬间千变万化起来。
曾经在成都求学,在与这个城市临别的时候,第一次吃到了豆花。
那个以豆花打底的火锅,豆花做的比较神奇,其中有细细的肉沫融入其中,味道中有豆花的滑嫩,也有肉沫的柔韧。
从锅中捞起豆花不配蘸水吃,就已足够美味。
离开成都,回到郑州,在海底捞又一次吃到豆花。
只见服务员把一大块嫩豆花整个放进火锅里煮,然后捞出盛盘,再浇上秘制料汁。
还是那个豆花,只是没了肉沫,味道却各有千秋。
再吃到,依然惊喜。
又回成都,才知道,豆花也分三六九,最有历史的当属“小谭”那家。
成都是个慵懒的城市,在这里,一定要按照这个城市的时间点寻访美食。不然,准要扑空。
因为起的早,在探访陈麻婆豆腐未果的情况下,路遇了小谭豆花。
“四代调五味,一店香百年”。先入眼帘的是小谭豆花门面上的这副对联。两行字描述了百年老店的历史。
听当地人讲,小谭豆花的前身“谭豆花”诞生于1924年,老板谭光玉从一副挑子卖豆花面开始,逐渐立起了成都八大名小吃“谭豆花”的招牌。
做了四代的小谭豆花
最初的“谭豆花”虽以豆花为招牌,但并非以经营豆花为主,而是以豆花素面为专营。
其特点是:以酸辣豆花为素面的底料,豆花嫩,调味料多,无浇头,面入碗后撒几颗油酥花生及少许大头菜粒即食。味以麻辣咸鲜为主,回味略酸,面爽滑有劲,酸、辣、麻香气扑鼻,不吃,单闻其味,早已口水满腔,颇具成都的地方风味特色。
那时,谭光玉有个习惯,豆花面里所有的材料一样都不能少,哪怕是当天放在面里的豌豆尖卖完了,豆花面也绝不会再卖出去一碗。
这个规矩一直延续至今。
豆花的料讲究,味道也丰富
现在的小谭豆花,店里依然是复古的装修风格,早上九点钟左右,食客还不是很多。但是后厨师傅却异常忙碌,眼见里面提前盛好的豆花,一碗碗重重叠叠的放着,师傅们无比娴熟的制作着一碗碗豆花,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里的豆花料足,份量不大,胃口大的可以直接秒杀。
随处可见的豆花馆子,随时都有吃豆花的人。
据说,馓子豆花是小谭豆花店的明星。看似简单,就是豆花加馓子加辣油。但当你把它拌匀了,吃上一口时,你就会知道“以貌取菜”是大错特错。
酥脆的馓子和细腻嫩滑的豆花交织在嘴里,很有层次感。最出彩的还是调味,麻辣够味,绝不是简单的豆花而已。
吃腻了咸豆花,来碗红糖豆花也是极爽口的。
当“咸甜党”们还在为豆花的口味争得口水横飞时,我倒是觉得:光说没用,好吃才是王道。
在四川,如果说小谭豆花的美味在意料之中,那么泸州先市镇赤水河畔的那碗清水豆花,却让人倍感意外和惊喜。
那天,在泸州先市镇,端坐于赤水河畔的顶端,一桌美食合着那美景让人难忘。
其中,一大盆白色的豆花在清水中浸泡着,餐桌上每人面前都有一小碟蘸水,里面混合了先市酱油,酱香浓郁的蘸水单是闻一下都已经醉了。
配上嫩豆花,一起吃下,豆香味与纯天然的酱油味并不冲突,舌尖瞬间出现的香麻感,一下子突破了先前的清淡气息,浓香在口中肆意地爆发开来。
听招待我们的老乡讲,当地人最爱这碗清水豆花,制作简单,却很养胃,如果哪天喝多了酒,赶紧来一碗豆花,连着汤水一起喝下。绝对是醒酒养身的好东西。
以前的泸州,豆花店随处可见。无论是街边小店,还是精装餐馆,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做豆花的方式,和可以被称为传家宝的豆花蘸水配方。
吃豆花,蘸水是关键。
听先市镇的老乡说:“其实,衡量一个豆花店子的年龄够不够长,就要看他的蘸水味道够不够独特,是不是独门秘方。”
而那天,我们在赤水河畔,配着先市酱油蘸水吃到的豆花,应该也是一种独门的美味了。
豆花的搭配很多,甜,咸,辣,各有风味
在四川,豆花随处可见,这其中就有蘸水豆花、豆腐脑、豆花火锅之分,一千种蘸水就有一千种豆花的吃法。而我所吃到的这些也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罢了。
只是在体味过各种豆花的精妙之处后,却总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无论是成都历史悠久的小谭豆花,还是峨眉那碗地摊上的豆腐脑,亦或是赤水河畔那碗配着先市酱油蘸水的清水豆花……
每一碗性格迥异的豆花,都是一出精彩的故事,这碗美味不知哪天就又遇上了。
有时候,并不是繁琐的才最惊艳,偏是那些最简单的,在变化多端呈现中,才更令人回味无穷。
难道不是吗?
本文来源于好食记,由餐饮界www.canyinj.com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