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赚钱太难?吃了这道四喜糕,你再来找我谈专栏

餐饮界 / 潦寒 / 2016-07-21 10:23:00
其实,很多人嘴里谈着匠心,眼里看的却是别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匠(赚)心(钱)太难。

餐饮回归时代,人人都谈匠心。

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匠心?

其实,很多人嘴里谈着匠心,眼里看的却是别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匠(赚)心(钱)太难。

匠心真的很难吗?

看厨艺世家陈氏,如何用五代传承的时间长度,用一道道菜演绎匠心的深度和宽度……

点名陈伟做四喜糕,我自己都想笑!

陈伟,何许人也?开封陈家官府菜第五代传人、河南鲁班张餐饮有限公司出品总监。虽然手艺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但陈家的传承真的有点牛!

谁说赚钱太难?吃了这道四喜糕,你再来找我谈

  开封陈家官府菜第五代传人、中国烹饪大师陈伟

陈伟祖父的祖父陈永祥,操持过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

说到这儿,有人笑了:民间与慈禧有关的菜,别说她老人家从西安回北京路过开封一趟,就是路过八趟也吃不完。就像南方菜要想和皇家扯上关系,都会以乾隆下江南为药引子。

确实如此,连街边个小店招牌都是“御卤”、“皇家”,难怪巩汉林在小品《走四方》中,用二锅头兑水也叫“宫延玉液酒”。但是,陈永祥得到慈禧太后赞赏,却是有理有据。

第一,一百多年前,开封虽然没有了宋时《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华,但仍是河南的首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官贵人们多,应酬就多,酒楼自然也多。那时,陈永祥已是名厨,与师兄弟张应祥、贺兆祥被人们誉为“开封三祥”。

第二,陈永祥是衙门厨师,相当于现在河南饭店的行政总厨,有政治接待任务。

第三,这不是民间传说,而是出自《开封市志·人物志》:“除传统宫廷菜肴外,陈永祥又制作了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名菜,主要有网烧脱骨鳜鱼、鸡包白果鲍、糖醋熘鱼、荷花鱼、白扒鱼翅、套四宝等。糖醋熘鱼被光绪称为“古都一佳肴”,慈禧则命随身太监手书一联“熘鱼出何处,中原古汴梁”,赐给开封府。

陈家官府菜的第二代传人陈振声,先后在河南省长公署、河南省政府任主厨。

第三代传人陈景和的“大翻锅”, 用4条各一斤半重的鱼,加约4斤的汤,用勺轻轻一点,锅猛的一掂,鱼腾空而起转身180度轻轻入锅,且汤计不溅,在全国堪称一绝。

第四代传人陈长安,以河南省第一个烹饪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两届获得全国烹饪金奖,证明了陈家菜的传承力量……

“套四宝”名气之大,厨界几乎无人不知。

“套四宝”影响之小,吃过的人万里无一,会做的只有陈氏一家。

为何?

陈永祥在开封传统菜“套三环”的基础上创制了套四宝,让本是 “鸭子控” 的慈禧甚是欣慰。

据说慈禧离开开封,行至淇县时还惦记着套四宝,诏令陈永祥赶至淇县又做了一次。

“套四宝”是鸭里面套鸡,鸡里面套鸽子,鸽子里面还套了一只鹌鹑,鹌鹑的肚子里还有干贝、海参丁、火腿丁、冬菇丁、鱿鱼丁、大金钩、青豆、熟糯米等。

陈氏“套四宝”的绝窍在于,鸭、鸡、鸽、鹑中完全没有一根骨头。制作这道菜的功力之一在于在禽的脖子上开个小口,把骨头剔出来。上桌之后,菜品呈现出整鸭的形态,注水而滴水不漏。

陈家“套四宝”传到第五代,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陈伟当学徒时练习剔骨,有一天停电了,他发现黑暗的环境反而更能练手艺,也就此练就了“蒙眼剔骨”的本事。

去年,我和河南文化艺术研究院理论部主任葛磊去品尝陈伟的“套四宝”后,他总结说:“鸡鸭相比,鸡肉并不好吃,但其汤鲜香滋补,地位高。鸭肉好吃肥美,但地位低,所以一些老饕们往往喜欢喝鸡汤吃鸭肉。套四宝鸡鸭同蒸,正是暗含着这个讲究。再加上肉质鲜嫩的鸽子与鹌鹑,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清鲜醇和、软烂肥嫩。前四字指汤,后四字指肉。”

葛磊是一个上过烹饪培训班的的资深吃货。就“套四宝”为什么是鸭套鸡,而不是鹅时,我信服葛磊的观点:鸭为寒性,鸡为温性,以中国人“药食同源”的膳食理念,这种搭配是最科学的。

谁说赚钱太难?吃了这道四喜糕,你再来找我谈

  陈家祖传“套四宝”

慈禧在开封停留32天,陈永祥一帮厨师天天给她琢磨吃的。故官府菜陈家家传300多道,糖醋软熘鲤鱼焙面、红烧麒麟面、世家烧臆子、官府紫酥肉、双味虾球、官府赛鲍鱼等,在豫菜中影响甚大,自然也包括四喜糕。

我独点陈家“四喜糕”,源于我对吃的理解。

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吃货,一要懂食材,二要懂厨艺。

但是,一个真正的厨者除了这两项,还要懂食性,能发掘食材的配伍。

比如“东坡肘子”的典故。宋代人口少,荒地多,养羊方便,且羊肉鲜美,流行吃羊肉。苏东坡被贬黄州,落魄潦倒得吃不上羊肉。无论多么个性放达,对资深吃货苏东坡来说,没有美味的日子还是很受折磨。

迫不得已,苏东坡打起猪肉的主意。那时的猪色黑,个头小,肉黏……(这种猪一直繁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在大家见到的长白猪原产于丹麦,中国1964年开始从瑞典第一批引进起,现在中国长白猪有美系、英系、法系、比利时系、新丹系等品系。)苏东坡不仅在黄州用小黑猪发明出“东坡肘子”,还总结了烧猪肉的十三字诀,写出了世人称道的《老饕赋》。

“甲之甘露,乙之砒霜。”食材价格有高低之低,食性却无贵贱之分。猴头、燕窝、鲍鱼、人参之所以被人尊宠:一是营养价值高,二是物以稀为贵。因为稀有,所以就成了少数人的专利,不可能惠及万民百姓。

“天生万物,各有妙处。”真正的厨者应该从普通食材中创造出滋养普罗大众的美味……想来想去,我从官府陈家菜中找到了“官府四喜糕”。

普通吧?“糕”是“米”与“羔”联合起来的字,表示“米制”的又暖又软的食品,是古代用米粉、面粉等为原料制成的一种富有营养的婴儿食品(如旧时杭州民间专门喂食婴儿的“荷花糕”之类)),在现代是正餐的补充,故叫副食。

从工艺上分有八个大类,油酥类、混糖类、浆皮类、炉糕类、蒸糕类、酥皮类、油炸类、其它类;在中国按地区分类有12个流派:京派、津派、苏派、广派、潮派、宁派、沪派、川派、扬派、滇派、闽派、西点。

三十年多前,中国菜不是以川、鲁、淮扬等地域分的八大菜系,而是以社会阶层分为宫廷、官府、市肆菜和寺庵菜、民间菜。

而糕点,在各个菜系中都有搭配。在农村长大的我,对糕点的最深印象是红四方盒子里装的油炸糖角,油渍透纸,甜腻诱人……逢年过节,亲戚之间二斤糕点转来转去,直到发霉才舍得打开吃……

1900年左右的市面上,卖的多是碗豆糕。碗豆浸泡干蒸,磨的碗豆面加点面粉,经济实惠,又不失口味。

慈禧太后一直爱吃碗豆糕。宫延菜有自己的讲究,磨出来的碗豆面不仅不加面粉,还要用细萝将碗豆皮筛除。这样蒸出来的叫碗豆黄,经过蜂蜜调制,口感更细腻丝滑。为了增加碗豆黄口感的丰富性,宫延厨师在碗豆黄中加些柿饼、红枣之类的。

“万寿庆典”是慈禧太后在开封过的65岁生日,尽管她老人发明了鸡蛋清抹额头的“驻颜术”,但65岁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地地道道的老年人了。

名厨之所以是名厨,不仅要考虑到把菜做好,还要想到谁吃。

陈永祥考虑的慈禧太后这把年纪了,就把宫廷碗豆黄中不易消化的柿饼、大枣去除,用琼汁代替蜂蜜,增加沙、滑口感。

所谓琼汁,在清末民初时又称洋粉,是海藻的提取物。加在碗豆糕中一是有黏合度,二是口感更沙,更细嫩。

既然是“万寿庆典”,就要讨个彩头。陈永祥用同样的方法,用青豆做出绿色,红豆做出咖啡色,黑米粉制黑色,共为“四喜糕”。

陈永祥的“四喜糕”慈禧老太后吃后有什么评价,史料没有记载,现已无从考证。

在鲁班张旗下郑州市秦岭路玺园酒店,陈伟亲自下厨做的“四喜糕”,我的感觉是:细、糯、滑、沙、香。

谁说赚钱太难?吃了这道四喜糕,你再来找我谈

  陈家官府四喜糕

“果真是大师之作,比市场上的好多了!”我不由自主的惊叹。

“别叫大师,我受不了。尽管现在‘大师’满天飞,我觉得自己离大师还有一段距离。”

我清楚现在大师不仅是一个称谓,也是一种商业炒作,一脸敬意的品尝紫色的糕:“不像黑米粉!”

“黑米粉是一种面粉,毕竟口感硬,我用紫薯代替了黑米粉!”

“别人家的碗豆糕是怎么做的?我尝过,没有这么细、沙、滑,倒也香鲜!”

“在碗豆糕中加色素,明胶与香精!”陈伟一脸无奈。

“你说要来尝这个菜,我们昨天就把豆子泡上了!这个菜费工费时利润低,现在都没有人做了!”陈伟说,“其实,费工费时还不怕,重要的是作为豫菜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

“创新?怎么创新?” 看着陈家菜五代传人,我非常想听他的高论。

“比如四喜糕,配色中过去没有紫薯,黑米粉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现在中国引进紫薯了,人们也喜欢紫薯,就要与时俱进。再比如桶子鸡,以前的老做法比较咸。现在,要淡一点。”

“为什么?”

“因为以前人的食量大,营养少,喜欢大咸大香。现在人们注重养生,讲究低盐、低糖。以前每日摄盐量是10克,后来8克,现在是6克。”

“是的,每一个时代人的口感是不一样的,厨者的责任就不一样……”

厨者的水平分技与艺两个层次。

官府陈家菜“踏碎方砖,靠倒明柱”的家训,已经煅炼出陈伟蒙眼剔骨的绝技,足见技术之精湛。艺术却是一个想像力的问题,而创新最需要的是想像力。

我有些挑衅地问陈伟:“从与时俱进这个方面讲,每个时代的厨者都有自己的时代责任。你做菜的理念是什么?”

“思考食材,钻研食性。比如你杀一只鸡,如果菜没有做好,等于枉杀了,这只鸡等于白死了”!

陈伟说的很真诚,如不让我叫他陈大师一样真诚!

我感觉自己突然发现了官府陈家菜的传承秘决与厨艺世家的涵养!

本文来源于一块儿开餐厅,由餐饮界www.canyinj.com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


媒体官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