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外卖用不烧钱的方式存活了下来专栏
12月26日,“第三届商业论坛——跨界与创新”在上海商学院3楼报告厅举行,1号外卖CEO谭小平,用三句话描述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创业每天过得生不如死”;“创业每天过得惊心动魄”;“创业每天如坐针毡”。对于O2O外卖市场,谭小平认为餐饮到最后终要回归到本质,靠补贴和烧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不烧钱的O2O企业才能活到最后。
以下是正文:
首先,用三句话描述我的创业之路:一、创业每天过得生不如死。二、创业每天过得惊心动魄。三、创业每天如坐针毡。
我在外卖行业已经干了3年,第一年也是在做外卖,移动互联网支付,做的是平台点餐。第二次做了app,但前两次下来都失败了。第一次的时候,没有想过融资,因为我是从传统企业出来的,做了10年家电行业,自己挣钱自己花,挣钱自己干。我们第一年在自己挣钱,第二年也在挣钱。但现在在国内很少看到创业者可以自己挣钱把自己养着的,创业者要会赚钱,才能有活着的能力。
全都是泡沫,只一刹的花火
昨天在成都,我见了一个兄弟,他做了3年物流配送,而最近在给饿了么刷单,然后给美团刷单,现在又帮点火帮刷单。他们变成一个刷单公司,有100多人,每天在线交易15万,一单补贴10元,快递员还补贴5元。
成都有很多做刷单的开的都是宝马,刷单让中国的屌丝一夜变富的梦想成真。而在广东,百度外卖刚出来的时候,那个叫送钱,15元的外卖只需要1元。后来,美团也搞1元,百度就降为1毛,一天可以烧掉500万左右。
许多老板都把店直接关了,就干一件事情:请毕业生天天刷单,300块一天的工资,老板一天能赚3万。而我那个哥们是成都刷单领域排名第一的,因为他控制着整个网络,下面有几百个快递员,而每个快递员现在就想着刷单:下单、配送、完成,钱就到手了。
9月20日,饿了么在全中国停止补贴的时候,连刷单带真实交易量,日订单号称180万。但是,当9月20日一直到10月18日,日订单却从180万掉到27万,但这27万可能才是最真实的。没有补贴,就没有刷单的理由了,因此订单量就一下子就下来了。当泡沫越来越大,牛皮一吹就破了。
先活着,少炒作
如今已经成了全民作假的时代,似乎你的项目融到的不是美金都不好意思拿出手了,以至于现在很多人融到1500万人民币,对外则要称为1500万美金。我希望大家少一点炒作,多把心思放在做事上。
因此我在华南有三不去,第一,各种分享会不去;第二,会议不去;第三,电视采访不去。只有闷头做事,先活着,才能撑过这个冬天。
在中国,真正能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是具有三大特点的:第一,融钱轮数都在C轮或者B轮;第二,融钱不多;第三,一开始赚钱比较良性。BAT、携程、去哪儿、唯品会、58都不怎么烧钱,而真正烧钱的企业到今天是没有一个上市的,靠补贴、靠拼命烧钱到上市的,现在还找不到一个。这就给创业者提了个醒,靠烧钱是不可能成功的。创业者一定要先回到本质,不要去炒作,多搞些让你活着的理由,争取一点子弹。
不烧钱,做靠谱的创业者
很多投资人把情怀看得很重,但薛蛮子讲的一句话很实在,投项目不要投最牛逼的,要投最靠谱的。薛蛮子投了100个项目,今年进入A轮80多个,只有20多个项目没有进入下一轮,实际上却有很多投资人都是投一个项目死一个的。光有情怀是行不通的,要更看重项目的模式,了解他的模式。
前几天我在广州参加了一个路演项目,一个97年的女孩子就带了张PPT,然后说,我准备做一件什么什么事情,你们需要给我500万人民币,我需要做种子轮,2个月再融2000万。一张PPT说完,这叫情怀,没有模式和套路,要求你就要信任我。结果,真有人投钱,还是两家抢着投。当然,我们希望她能成功,成为97创业里面的代表。
今天很多创业者把创业变成荣耀,太过于情怀之后,讲故事讲梦想谁都会,但结果做事情谁都不行。拿钱容易,但是把钱花好是最难的。不烧钱,忘掉情怀,比干什么都靠谱。
踏实,才能让O2O创造价值
阿里这个企业能做到今天这么大,我认为是有原因的。第一,尽管淘宝上有很多人说自己没挣到钱,但实际是仍有很多人靠自己运营团队做电商赚到了钱。第二,有很多厂家通过踏踏实实去干,把货卖出去的。他的平台商、合作商、供应商都是双赢的。不管你是做什么的,本质就是有几个合作方,物流方、供应方、平台方都要挣钱,绝对不能不挣钱。
为什么O2O里面的很多项目最后都死了?因为他们太过于炒作了,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炒作,只会动不动宣布我们融资多少亿,估值多少亿,实际上平台都没有做好,有些下单都是打电话的。一个互联网公司怎么可以这样,他们下面很多团队什么都没有,如果一个企业下面的基层干部和中层干部全都是靠刷单忽悠总部,那整个公司都废掉了。
所以,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能靠欺骗做成上市公司的。美的为什么不做电商?他们电商是给第三方公司做的,今年双十一,美的不会说我要刷单,让公司批个20亿把单刷到第一。今年所有双十一排名前五的品牌企业,基本上都不是上市公司。其实,大家都知道双十一数据可能都存在刷出来的,但是马云搭建了一个舞台,大家都来争排名。马云通过将全球的摄像机聚焦到那双十一,然后排出第一品牌、第一销量,把广告效应做到最大化。
重运营,更极致地运营客户和模式
如今,我们现在总共才花了不到600万,却活了1年,花极少的钱干了极大的事情。因为我们把运营做到极致,把用户的服务、频次、购买率做到足够好。我们把吃饭分为两种场景:一种是你到了餐厅以后想要的服务是餐厅的装修环境、地理位置,所以你愿意付高价钱,硬件和软件配套不同,而不是产品本身。同一产品,成本不发生本质变化,但环境变了价格就变了。
另一种就属于外卖,用户看不到餐厅,也看不到装修和厨房,因此外卖派送员工给到客户的认知和形象很重要。今天互联网时代,点外卖的90%都是90后,他们更注重品质,要买好的,买有趣的,有价值的,而不是买便宜的。因此,运营非常重要,要更极致地运营客户和模式。
将服务做到极致才是根本
怎么把服务做到极致?我们的员工、产品,都讲究三个第一:第一品质、第一服务、第一速度。我不求我能做多大,但是我求每个做得好,快就是死亡,慢就是快。任何一家企业都是需要基础沉淀的,而现在就是打基础的时候。
举个例子,像饿了么在2014年初时,公司人数才100多人,而到2014年底已有12000员工。如果你是创业者,年初200人,年末1万多人,将如何管理?整个管理团队里都没有人曾经管理过这么多人,因此各种腐败,一线的业务员和商家联合赚公司的钱,我给你减10元,你给我分5元,最终导致企业失控。
真正是把服务做好才是根本。餐饮行业不会因为有一个饿了么、百度、美团发生整体颠覆,就算全上海的外卖品牌都没了,饭也还是照样吃。而外卖品牌的存在,是让吃饭更具品质和服务,让所有人随时随地都能吃上热饭。如果都把补贴用在服务建设上,那我相信这个行业是非常良性的,也相信这个行业未来会走向良性。最近国家出了外卖相关法律的政策,我觉得很好,我们也希望那天早点到来。
慢下来,才能快发展
对服务的升级很重要,慢就是快,做服务的模式都应该稍微慢一点,不能求快,慢一点才能稳一点。我们最近跟乡村基合作,他在全国拥有570多家店,每天吃饭的有57万人次。我们跟他是直接合作的,把外卖交给我们完成,预计到明年年底能让乡村基的外卖达到每天15—20万单,我们自己在广深做到15万单,在明年年底达到30万订单的总量,1000万/天的营业额。
如今,我们已制定了3年的计划,今年是第一年,员工有近1000人,明年做到5000人,并在后年做到15个省的覆盖。我们先从一个很小的地方做,先做一个点,然后做到两个点、十个点。尽管这是非常缓慢的,但这是在原有体系里面将最精英的部队抽出来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会外聘任何高管,所有的管理者都是从一线干出来的。最终靠长期的沉淀,形成那种发自内心的服务感,这个过程就是培养人的过程,慢一点才能复制人才,快是复制不了人才的。
餐饮最终都要回归商业本质
任何商业本质最后回到三个点,还是马云做的3W:一、商家要盈利。二、给你干活的员工要盈利。三、平台要盈利。
今天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想一件事情,我只要烧钱先把用户烧出来,最后就有技术。但,用户又分为两类:一类,叫贪便宜的用户,今天哪个送得多就用哪个。是很难留住这类用户的。第二类是长期客户,追求品质和服务,不是追求便宜。
餐饮到最后都要回归到本质,我愿意为你提供好的服务,你应该给我相应的报酬。因此,对乡村基来说,如今的外卖量增长量很大,但是他们却无法自营外卖,原因是他们每天中午堂吃的都有1000人,店非常满,没有精力去做外卖。自营外卖则成本过高,而第三方外包公司早已养成有补贴就干,没有补贴就不干的习惯。餐厅不可能为了15块的餐钱付80元的补贴,餐厅的本质就是有钱可赚。但今天这些平台已经把他们破坏了,当年我们说团购很火,去哪都是团一下,现在很多人不团了,这个模式很快就过去了。我也相信未来外卖就会进入平稳的发展期,浮躁的局面没有了,刷单公司也就活不下去了。
坚持餐饮初心
尽管现在某些平台动不动就号称有百万订单,但在我看来就是花架子。我们是实打实地去干的,3年后,我们也可以做到日单100万,到那时我们一定是家值钱的公司。我们融资额度不会超过5亿,但人家100亿也没有我们单量稳定,因为我们是一直这么涨的,不会出现很大幅度地涨,让单量稳定在每天100万。
当这个事情一旦成立以后,我们的模型就出来了,然后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做整个资金的周转次数,坚持把服务做到最好,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把自己这两年总结为苦练内功,不在冬天灭了,才能活到春天的到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履薄冰,真的要慢慢地走,不要着急,快不一定好,慢也不一定就不好。
[本文转载自云珠沙龙]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