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景文把握商机:从互联网+到供应链管理专栏

餐饮界 / 汪澍琦 / 2016-01-12 18:20:00
郑景文有着十几年餐饮经验,还有着5年的互联网经验,在他身上,同时有着两个行业的烙印。

郑景文有着十几年餐饮经验,做过多年的饭店经理、店长,自己开过酒店管理公司和连锁餐厅;还有着5年的互联网经验,办过团购网站,自己设计过互联网产品原型。在他身上,同时有着两个行业的烙印。

2014年,郑结合自身两个行业的背景,想做餐饮行业的“互联网+”:做一款产品,打破餐饮行业的信息壁垒,直接连接商家和客户。最终郑放弃,实践后他发现,“互联网+”最终会被“产业互联网”取代。

郑转而研究餐饮供应链。他注意到,其他行业已广泛使用的SCM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在餐饮行业却难寻踪迹。郑觉得自己仿佛看到了一座巨大的“金矿”。

今年4月,团队自主研发的SCM系统——“联有餐配通”正式推广。其集餐饮企业采购、供应商销售、冷链物流、结算、金融服务为一体,可实现微信智能下单、厨师长实时审核管控、老板实时查看报表和分析等功能。

同期,“联有餐配通”获得PreAngel的300万天使投资,目前已有300多家餐厅客户,如豆捞坊、辣府等。


10年餐饮+5年互联网背景

2000年,刚毕业的郑到了上海。第一天,他满怀喜悦的住进一家酒店——神往大酒店,228元/晚。第二天,他便收拾行李,换到30元一晚的招待所。住了一个星期,他又换到了地下室,6元一晚。一下雨,床都泡在水里。

35天后,在弹尽粮绝的时候,郑找到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在一家五星级酒店餐饮部做领班,开始和餐饮打交道。2004年,郑做到餐饮部经理。一年后,他跳槽至一家高星级饭店,担任总经理。

此时,郑已“小有名气”,一些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企业老板都请他去当总经理、顾问等。可时间久了,郑觉得职业经理人“成就太小”,想自己做点事。于是,09年,郑辞职创业。

一开始,事业顺风顺水。他接二连三地开了几家公司:上海海普酒店管理咨询公司,做咨询策划和外包托管;两家连锁餐厅“辛尚阁”;以及海普游船俱乐部与苏州阳澄湖蟹乡蟹业养殖销售有限公司。几家公司加起来,除去给主要员工们分去的一半利润,郑每年有300万元净利润。

继续“折腾”。2010年,郑涉足互联网,上线团购网站“现代买”,很快开始盈利,日均销售额4万元。

然而,13年,生意急转直下。高消费市场遇冷,郑的酒店、俱乐部、阳澄湖大闸蟹等都遭遇困境,电商公司所有业务也关停。到13年底,郑亏了470多万,所有公司停止运营。


试错餐饮“互联网+”

开弓没有回头箭,郑决定继续做互联网。有着十几年的餐饮经验的郑认为,餐饮行业的“互联网+”存在着信息壁垒。

“商家和消费者,一直不能形成直接互动。就像某O2O平台,是通过系统操控评论,进而收取商家的‘广告费’。如果推出‘微信好友评价’功能,该平台的评价就没有任何价值。”

目前,很少有平台能实现商家和消费者的直接互动。“理想的状态,商家可以自由设置今天想卖什么,什么优惠方案,卖到几点等优惠活动。但某评论平台和某团购平台等都做不到这点,因为若把后台交给商家操作,他们就失去广告收入,意味着企业自杀。”

2014年3月,郑设计产品——做一个互联网平台,打通商家和消费者。在办公室、家里、咖啡厅,郑一边整理思路,一边做UI设计。

两个月后,郑为产品设计了18个功能。“餐厅可以拥有自己的营销管理后台,比如‘大喇叭’功能,今天什么菜没卖掉,就可以通过平台推送限时优惠活动。此外,有的餐厅,4人桌只有两个人在用餐,浪费资源。产品设计了“拼桌交友”,用户主动将空间让出来,可以享受一定优惠。”

7月,产品开始研发,这时郑意识到,若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产品很难做起来。滴滴快的大战让郑发现,“互联网不再是免费,而是在倒贴钱。我一个穷屌丝,烧钱肯定烧不过他们,用户推广这关就过不了。我收费他们免费,我免费他们倒贴钱。”

此外,“互联网+”到底是不是一条正确之路?郑也在心里给自己打了一个大问号。“‘互联网+’模式,解决的只是传统行业的营销问题,而占近一半成本的供应链环节,并没有被打通。而“产业互联网化“以 后,互联网必然变成工具,解决的不光是营销,还有管理、服务、供应链以及大数据问题,它有一整套商业闭环。所以互联网只是产业互联网化的工具。”

研究餐饮供应链

2014年8月,郑研究起了供应链。餐饮行业供应链的信息化还很落后,“最早是零售业(沃尔玛等)采用了SCM,后来工业采购上也逐渐使用。而在餐饮行业,除了少数几家餐厅(肯德基、麦当劳)外,国内大型的餐饮连锁企业几乎没有。”

9月,郑推翻了之前的产品,打算做一套餐饮SCM系统。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从事饭店经营的老婆,老婆一听,觉得靠谱,“大概是老天爷派你来做这件事。做了10几年餐饮,又做了5年互联网的人,很稀缺了。”

郑觉得自己有种使命感,“很激动,甚至有点飘飘然。结果研发之初,郑就踩了个坑,被“忽悠”了三个月:当时因缺乏技术,郑将产品研发交给了外包团队,没想到外包团队不靠谱。“到1月份交货时,产品做得不行,基本逻辑都没走通,连开发文档都给不出来。”

只能自己动手。郑搭建了一支两人的技术团队,继续开发产品。今年4月,1.0产品开发完成,进入推广测试阶段。

4月1日,愚人节。郑带着同事,一天跑了三家餐饮连锁企业(麻省理功,水脉堂,小贝壳)。每到一家,都会发生这样的场景:餐厅老板把财务、仓库、采购方面的负责人以及厨师长都叫到办公室,轮流向郑发问。

郑应答如流,讲得眉飞色舞。“那会儿产品还没有开发完整,但他们问的都在我的计划之中,怎么实践、怎么解决我都清楚。”

最终的结果是,3家都愿意采用。郑并没有太激动,反而是同事比他兴奋,“回来的路上,他一直在笑,笑得合不拢嘴。”

每家餐厅有5到20个(食材)供应商。餐厅入驻,供应商也随之而来。“餐厅会通知他们,来我们这里进行培训,或者我们直接过去给他们培训。”培训主要包括接收、处理订单。

以前,供应商供货效率低,出错率高。“我们有一个供应商客户,他给28家餐厅供货送菜。每天三个人处理28家的订单,7个小时才能处理完。而使用系统之后,只需一个人,三分钟就可以解决。”

对于餐厅而言,采购出错率也随之降低。“某餐厅在上海有9家店,其中5家使用了我们的系统。这9家店的采购人员以及供应商,原本有一个微信群。每天都会有采购在群里抱怨,供应商把货送少了、送错了。而使用系统的那5家店,很少听见他们抱怨过。”

优化物流方案

郑的产品,引起了PreAngel的注意。4月底的一天,早上8点,郑与PreAngel合伙人Mark在上海打浦桥的新旺茶餐厅喝早茶。两人聊起了投资。随后当场敲定融资,“联有餐配通”获得PreAngel300万天使投资。

郑立刻招兵买马。7月份技术团队增加至16人,产品也在完善,增加了许多解决餐饮商品非标准化功能。郑还组建了BD团队,花了两个半月时间,客户数量很快拓展至近300家,包括豆捞坊、辣府等。

为解决供货商的配送问题,9月,物流服务启动。供应商通常是一家店配一个送货员,“如果5个店都要求9点半送到,就得配5辆车,车辆就很吃紧了。曾经有个供应商,因为食材没有按时送到,被餐厅扣罚了2万元。”

对此,郑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冷链配送)合作,优化了物流方案。“通过系统,我们清楚餐厅每天的进货量,以及配送路线后,作出一个最优物流方案。例如,许多不同品牌的餐厅在同一栋楼里,送货地点很接近,我们只需派一辆车配送就行。”

11月,郑着手推广收费系统。“免费的客户不是很上心,积极性不高。而我的培训非常深入,需培训不同的岗位,其职能都已经打入产品的工作流中。”目前,已有300多家门店使用系统,付费客户50多家。每天系统为餐饮企业、供应商完成的食材采供量交易额为120~150万元。

郑正在计划供应链金融。“先积累数据,等用户几千上万时再做不迟。”郑预计,一年之后,“联有餐配通”的总餐厅用户可能达3000家。

[本文转载自铅笔道]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


媒体官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