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路出家的程序员,现在想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专栏
2013 年底,邵炜去医院体检,查出有患脂肪肝的可能,医生吩咐他吃得清淡点。除了多跑两步,邵炜找了一种新的吃饭方式:一种名为 Soylent 的粉末状食物,一种加水冲泡后就能喝的美国产品。
你可以把 Soylent 理解“代餐粉”,每种营养成分的粉末(例如蛋白质、糖、脂肪、纤维素)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提供人体需要的能量和热量。这样一来,你吃的就都是营养素,不会因为身体需要蛋白质,而顺带把外卖里的重油盐吃下去了。当时,邵炜跟朋友海淘了一箱 7 袋装的 Soylent 回来,一袋分 4 次吃完。
除去口感上像“泥土加水”外,Soylent 满足了邵炜吃饭时间稳定、营养均衡两个目标,这种一冲即食的粉末,还能适应他繁忙的工作节奏。
在 2011-2014 年上半年这 3 年半时间里,邵炜以技术合伙人的角色前后共参与了十几家创业公司的项目,他负责带技术团队做开发。每天工作时间达到 15 个小时,手里最多同时跟进着 5 个项目。有时忙到凌晨,只能在路边摊吃第 4 顿饭。
由于海淘运费还比 Soylent 粉末本身要贵,邵炜并没有很长久地食用这种粉末。2014 年,他找了营养师朋友配了一个低脂版的配方,买了几百公斤的原材料称量、混合,作为自己和几个朋友的日常食物。
这种因个人健康原因而开始接触的新食物,最终变成了邵炜的创业项目。
2014 年 7 月份,邵炜跟合伙人钱旭伟总共拿出了 200 万创立了“若饭”,提供类似 Soylent 的粉末食物,有人直接称若饭是“中国版 Soylent”,邵炜则将若饭定位在“一种能提供营养完整、健康的正餐”。目前,他管理着一个 13、14 人小团队,公司在杭州。
邵炜也直接把若饭这种粉末食物直接变成了自己工作餐,他说目前他自己测试了 100 多种配方。目前一周 7 天的饮食里,基本上是 5 天若饭配合 2 天普通食物,每天工作也开始于若饭。
“经常基本是早上 10 点才开始起床工作,10 点左右的话,像我以前这时候早餐就很头疼的事情了,现在就是大概吃个 50g 左右的若饭就好了,到中午就可以吃顿正餐的若饭。”
健康食物的小众生意
创立若饭看上去是一次准备不充分的冒险。
他和钱旭伟两人 2014 年年底在杭州的咖啡馆里确定创业,进入到食品行业。但他们没有做太多准备,两人过去都从事 Linux 开源项目,跟食品行业比较远。正式决定创业前,他们只在去年 5 月份做了一次小规模预售来测试市场。
他们的预售就像是一次众筹。邵炜花了 2 个月搭建了若饭的官网和订单系统,并跟微信公众号做了打通,预售若饭的第一款产品——压制成圆片的咀嚼片。
配方在邵炜低脂版的基础上做了调整,预售价是比较便宜的 69 元。
邵炜好像没有太担心卖不出去的风险,他说:“卖不出去,大不了我自己继续吃就行了,也没什么影响。”
早期的预售宣传,把咀嚼片称作是“献给单身狗的狗粮”,这跟这种形状的灵感来源有关。邵炜在给他养的两条爱犬喂食时想到了咀嚼片这种便于服用的形状,不用冲泡,直接配水吃。
为了控制成本,避免受到市场因素影响过大,若饭采取的是按需生产。他们每个月会给工厂下订单,后者负责加工混合、包装。若饭的原料,例如恒天然的乳清蛋白等材料,这些是若饭直接向恒天然等公司直接采购。
邵炜跟朋友在周围圈子里卖,1 个月不到,邵炜和朋友在圈子里卖出了 1 千多份。到今天,微信仍然是接触用户的重要渠道,销售占到了一半的比重。
若饭 1.0 版本的咀嚼片
在邵炜看来,若饭的核心用户是那些购买两次或以上的消费者,他们逐渐养成了吃若饭的习惯,这批用户现在接近 1 万。邵炜也很好奇,这些真正需要若饭的用户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会吃若饭。
毕竟,这种食物的口感反人类,除了大豆蛋白会提供一些类似豆奶的甜味外,若饭的口感很差,而且一顿喝下的量也不少。根据若饭提供的计算器计算,普通人得喝下一大杯 400ml 几乎无味的流质,量差不多接近于 1.5 罐听装可乐。里面是大约 140g 的若饭配合 400ml 的水。
2015 年 7 月,邵炜又将若饭改进了一次——考虑到咀嚼片运输过程中容易被压碎掉粉,而咀嚼片固定成形也需要在里面使用添加剂。所以邵炜决定还是使用粉末状的产品来替代咀嚼片,也就是现在若饭的样子了。
但无论咀嚼片还是粉末冲剂,这样代替吃饭的方式对于中国人的饮食观念是一个十分激进的挑战,长久以来,大众都将食物,尤其是肉食,当作是“愉悦感”的来源。这样也注定了若饭这种食物,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肯定是小众产品。
“我们现在肯定是小众市场,而且比 Soylent 他们(小)。其实 Soylent 并不小众,因为在科技圈大家能接受的人比较多吧。这可能跟传统的饮食习惯不一样。但若饭我们很难精确地给用户做出一个画像说到底是怎么样的,其实我们自己也在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够接受它。”
邵炜业试过搜集送货地址,这些核心用户中,有一半的比例是来自创意园区、写字楼等,可能是创业公司,另外还有像医院、学生群体。
从极客群体开始的食物实验
Soylent 最早也跟若饭一样,配方开源、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产品迭代,最早是从技术圈子里开始做起来。
2013 年年初,创业失败的 24 岁工程师罗伯·瑞尼哈特(Rob Rhinehart)开发了 Soylent 这种粉末食物,以开源软件开发的方式做食物。Soylent 的营养素配方是公开的开源的,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去配粉,早期使用者,还在身上做了测试,并将其同步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
Soylent 也被硅谷看作是食物的未来。去年 1 月份,知名的风投机构 A16Z 领投了 Soylent 20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合伙人 Chris Dixon 认为,Soylent 最大的价值在于因这款食物而聚集起来的社区,这批人对使用技术改善食品和营养感兴趣。
也就是这个时候,邵炜从国内媒体报道上了解到 Soylent。他说,当初喜欢 Soylent 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开源。
这跟他本来的黑客范儿有关。
在创立若饭前,他做了 7 年的 Linux 开源项目 LUPA,偶像是美国著名的开源软件领袖理查德·斯托曼。
但其实邵炜在浙江工业大学的本科读的是物理学,编程是自学的。他从高中就对程序开发感兴趣,读大二时经过机房老师接触到 Linux 开发,产生了兴趣,整个寒假一个人泡在学校机房里,鼓捣四五十台电脑,在网上学习 Linux 知识、动手搭建系统。本科毕业设计做的也是软件。
虽然崇尚开源和未来感,但针对国内的用户,粉末也进行了一些调整。邵炜说,他针对国内的饮食习惯做了不少调整,例如他们做了小包装的版本,便于将粉末顺利放入较小瓶口的杯中,还附上了一小包可可粉来提升口感。相比之下,美国人可能更习惯冲一大杯放在办公室的冰箱里。
右下角是若饭增加的可可味补丁包,用来调味
说若饭跟 Soylent 的相似性,不仅是产品的开发过程,还有他们共同遇到的问题。
10 月份,Soylent 接连有两款产品出现问题,导致多名用户食用后出现身体不适,上吐下泻。Soylent 官方称这些可能是食品不耐症所致,但还是迅速叫停。1 个月后,他们称找到了问题所在——配方中一种生长在海底的水藻原料,并计划从后续版本中移除。
这种情况也曾发生在若饭身上。邵炜称,大约有十几例用户在食用后出现类似的身体不适症状。他说若饭本身和混制的原料都经过了质检,他们也只能通知用户减少或者暂停食用。
不想做“健身餐”,所以若饭还没有拿投资
另一方面,相比 Soylent 在美国受到资本的追捧,若饭看起来就低调很多,至今没有拿到风投。
这家公司目前没有拿到风投,除了邵炜两个创始人的 200 万,另外还拿过几个用户个人投资的 25 万,以及来自杭州市政府不占股投资的 20 万。
他们也想拿风投的钱发展得更快,找到更多的用户,但邵炜也有一些事情不想做。事实上,去年 7 月份就有第一家风投机构找上来。一些投资人会建议他们以健身餐、减肥为卖点,获取更多的用户。但邵炜认为,这会影响到若饭健康食物的定位,对于发展核心的用户也没有帮助。
“我也提到了我们的发展规模,我们的一些理念,可能并不是很符合风投的胃口。他们需要的是爆发式的增长,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样一个受众人群的市场规模。我们要坚持我们的一个理念原则,做食品,要去推进一个饮食文化的东西肯定是没有那么快的,不然后果就会导致变成一个大家都会好奇来尝试一下,万一用户就没有了,这样肯定不行。”
“其实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我们拿了投资到底该怎么用,我也没想好。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一步步推进市场已经够了。”
他们现在推广若饭理念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线上的众筹,京东、淘宝和微博,他们在过去 1 年半里先后试了一遍,线下则是办试吃会。
他们还会在微信群里跟用户沟通,从而获取用户对于新配方接受度的反馈。获取用户反馈也是邵炜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除了考虑新配方的研发外,他还会承担一部分的客服的工作,跟用户沟通。
这是食物的未来吗?
这种新食物的诞生,最先遇到的问题是让人们对它产生兴趣和食欲,这里需要先克服在食品安全上的顾虑。邵炜说,他们最初卖咀嚼片时,一些曾经买了若饭咀嚼片的消费者,拿着一颗黄色圆片,不敢吃。
更大的问题其实还在后面,让用户尝试并且培养起这种新的饮食习惯。背后的原因在于,这种新食物违背了人们长久以来的饮食习惯:一种看着不能激起食欲的粉末,而且它还不好吃。他说,用户反馈最多的是跟口感有关,用户希望有些调味的东西,他们的解决方案是随若饭附送可可粉作为调味剂。
“最多的反馈意见是跟我们的理念有冲突。因为我们认为,若饭这种东西是不需要在意口感、口味的。但事实上很多人反映,他们能接受现在的口感,但是比如连续吃了 1 个月或 2 个月的时候,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些调味的东西出现。”
Soylent 以及它的模仿者们,包括若饭,被邵炜称作是人类的第三代食物,是食物的未来。根据邵炜的解释,之前的两代食物指的是生吃和加工食物。
“第三代就是直接通过各种食品工艺的技术,把纯营养的东西提取出来,然后把它混制成人类身体需要的营养。以后我们可能厨房都没有,可能在厨房里面,只有一个水管打开以后,有很多营养的东西就流出来,这样就更方便了。厨房其实有点多余的。”
他也承认,Soylent、若饭还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虽然提供了充足营养,但在口感方面(例如咀嚼感)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但邵炜也认为,对口感有期待是人们对于若饭的误解之一,另外一大误解是这种控制热量摄入的食物有助于减肥健身,这些都跟若饭想要做成日常饮食中正餐的定位有偏差。在他的观念里,若饭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安全的食物、充足的营养,而不是用来满足口感享受。
“我们也提出一个概念,或者说做一个分歧。吃饭是分为精神需求和身体需求两种,精神需求比如说愉悦感,社交作用之类的,身体需求就是营养和热量。我们给若饭的定位就是,纯粹满足身体需求的一款食物。”
Q=记者
A=邵炜
Q:在食物这块,人们对若饭的误解是什么?
最大的误解就是好像这个是用来减肥的。所以我们就背道而驰,甚至在宣传吃若饭可以增肥。真的是有人要增肥在吃若饭,是有的。(这)也不是口号,我们曾经在一些地方的报道上,用了跟增肥有关的这种概念。因为营养量化的话,你 1 天的 BMR 是 2000 大卡,你吃 2500 大卡的若饭,肯定会胖的。
原来传统那种减肥代餐,你根本 2500 大卡吃不到,因为它都是非常非常低的热量,另外营养也不均衡,只有点纤维素。1g 纤维素只有 2 大卡的热量,你要吃那些纤维素可能一天就要吃几公斤,这不现实的。
Q:国内的程序员你觉得被人误解最深的,可能在什么方面?
两方面吧,一个通俗点就是,程序员都会修电脑。
还有一个就是稍微有点互联网行业基础的,但不是程序员,他们会认为,开发一个东西,特别是以后做个小改动是个很简单的事情。这个也是很不可思议的,很痛苦。
有时候一个需求,一个小的变更,程序员要考虑的问题就非常复杂,在他看来就好像就只是一个小改动,是界面上能看到的一个改动,但是背后的逻辑其实是需要程序员花很多时间去重新去想一遍的,要想很多问题。这个也是经常被误解,所以有时候(会被问)怎么程序还没有做出来。
Q:你觉得你是个典型的程序员吗?
A:我其实跟那些非常纯粹的 Geek,或者黑客那种程序员不太一样,我可能还有一部分特别想跟人去分享、去交流这种性格在里面,所以社交也不是算喜爱,但是挺喜欢去分享的。我觉得 Linux 这块,当时有各种新闻出来,就会愿意去写个教程让很多人知道什么的。当时在新浪博客上有很多文章,各种技术的,各种观点讨论。
Q:你们会担心别人会说你们 copy Soylent 吗?
A:这个我并不会抵触这种说法,其实做开源食品,我不否认说灵感是来自于他们的,但是我们的目的是想要提供这么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国内也要有这样的东西。因为包括欧洲,今年日本、韩国都有在出这种食品。这个(说法)完全不反对。很多时候我们也在说,这个是中国版的 Soylent。
Q:若饭想做成一个多大的公司?
A:这还真没想过。我们也没有想太长远,先把产品做好,服务于有需要的用户,就这么简单。毕竟是个全新品类的东西。若饭它有好处,缺点也很直观,跟传统食物没法比,除非饮食观念有调整,或者地球上发生什么自然灾害。我们尝试教育用户,吃若饭就不要去想其它方面的体验了,只需要知道给身体补充营养就行了。
本文来源好奇心日报,由餐饮界www.canyinj.com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