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这样惯着客户究竟为哪般?专栏

餐饮界 / 易钟 / 2016-01-17 14:07:00
海底捞一向以好的服务著称,但在对企业这种创新做肯定之余,我们也对这种过度服务的行为存有疑虑。

海底捞一向以好的服务著称,甚至曾经一度成为行业里神一样的典范,但在对企业这种创新做肯定之余,我们也对这种过度服务的行为存有疑虑。

对餐饮行业来说,食品安全美味才是王道,当然把服务作为卖点也无可厚非,但任何服务都应该有原则,而对以“顾客满意度”为业绩考核标准的海底捞来说,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员工的很多做法似乎已远远超出了餐饮业的服务范畴,更像是挖空心思来讨好消费者了,因此海底捞的服务也被戏称为“变态”服务。

而这种无限放大的服务,往往会激起一些顾客无限放大的欲望,有些刁蛮的顾客甚至借机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为了息事宁人,企业多是委曲求全。

其实,任何服务和品牌都需要有尊严,神一样的服务不代表没有底线和原则,如果服务不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又何谈真正的顾客满意度呢?

当然,像海底捞这样的明星企业,服务本就是它的卖点,如果跟顾客发生矛盾,无论孰是孰非,企业可能更容易遭受诟病,因此有时候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但是长此以往,海底捞最后会不会为名气所累,导致永远不敢再跟顾客说不了呢?

其实,跟把顾客捧为上帝比,我们更赞成平等服务。我们担心像海底捞这样靠娇惯消费者来获得赞誉,甚至靠步步退让以求平安的做法,服务下限可能会越来越没有底线,那海底捞将来还敢有脾气吗?

海底捞

带着以上疑问,我们采访了知名酒店管理专家、畅销书《海底捞的秘密》作者易钟先生。他认为从客户关系角度来看,海底捞模式是一种创新毋庸置疑,至于它是不是过度服务,是不是过于娇惯、讨好消费者,以及是不是真的把自己降低到了在外人看来的没了标准和原则,这都不重要,因为创造一种感动,让顾客开心,门店因此天天有人排队,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标准,甚至说是一种核心标准或者终极目标,既然它已经达到了,过程怎么实现,不需要有太多框框架架。下面请看他的具体分析:

热情是海底捞服务的特点,但这种服务有人喜欢,也有人不买账,认为服务员过于热络,干扰了自己的私人空间。因此有人提出,作为火锅店能保证食品美味卫生,服务温馨周到就足够了,过于热情反倒让人尴尬,弄得下次都不好意思再去了。因此可不可这样说,服务行业的服务一定要有度,过于热情有时候可能也是一种赶客,对此您怎么看呢?

海底捞确实存在过分热情,让有些客户反感,觉得自己的交流空间被打扰了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客户管理上经常说的要适度服务。

当然服务热情程度肯定因人而宜,我不相信海底捞每个员工都那么热情,而且并不是它每家店的热情度都是一样的一百家店中,你会发现70家店总体服务都很好,但总会有个别店让你感觉到失落的地方,员工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好,这就是海底捞目前存在的传承问题。而且每个人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状态也不一样,我们经常说人有情绪,比如我今天心情很好,有可能我特别热情,也有可能我今天心情不是特别好就冷淡些,毕竟是人在做服务,有的员工在这个地方把握得很好,有的员工在这个地方把握得不好,这就需要情绪管理,包括员工的情绪和心态、观察力,都需要企业的培养。

负面评价肯定是有的,多么好的企业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尤其每个人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每顾客当时的状态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打个比方,你今天心情愉快看到谁都高兴,不管他给你做什么,你都会慢慢地创造一种很好的情绪。但是你今天如果心情不愉快,看到什么都讨厌,这就是每个人的情绪问题。所以只能看员工怎么去察言观色,怎么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完善。

听上去“适度服务”没什么好的标准可参考和细化,似乎更多的还是取决于员工的情商,靠个人在现场的察言观色,但这样似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可不可以说,从客户管理角度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

其实不是无解,作为海底捞他们自己也清楚,这个度怎么把握,我认为可分为两大块,一是程序,企业相关的制度和流程,进一步地优化要求。二是个人的态度,怎么把握度,对员工可以进一步要求,这里面也可以思考设计一些相关标准,比如当客户正在沟通交流时请勿打扰;有客人正在谈业务请勿打扰;情侣客人请勿打扰,或者只要客户说不需要你的服务就请勿打扰。如果客人说你服务做得好了,不用再过来了,那请勿打扰。甚至有家庭聚会,家人在一块儿交流的时候也不要打扰。这是有可能会设计一些标准出来,给员工做一个参考的。

当然这个地方一定要有个杠杆,就是什么叫度,怎么去把握,很多员工的理解也都不一样,怎么样让员工进一步理解,有可能海底捞也会设计一个量化的标准和内容出来,让员工知道在哪些板块,刚才讲的这几种情况注意你的服务热情度,我相信这个地方海底捞也在思考,它肯定慢慢会有设计。

作为一家餐饮企业,海底捞却把服务作为卖点,这么做只是想方设法讨消费者欢心的噱头呢,还是真的属于一种创新呢?

海底捞的整个服务模式我认为还是做得不错的,先别说它和别的行业比,在国内的餐饮、酒店行业当中,特别是在餐饮行业它也树立了标杆,不然它的员工怎么会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呢?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看结果,过程也许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刚才你提到的服务的适度性问题,这其实只是过程,最终结果看能不能赢得客户,如果是个别客户提出批评,我们可以不断优化,完善。如果大多数客户都是满意的,都觉得是惊喜,甚至不断回头,那它的模式一定是对的。

这要回归海底捞的目标和定位,海底捞的目标定位是大众客户,它提倡的是亲情服务,包括额外的服务延伸,实际就是一种超值服务。这是它的一种商业模式,我帮助你提供一些免费的、额外的服务,你把这看是娇惯或者讨好什么的都行。但目前老百姓需要这种感动,从客户心理角度分析,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好,每个人也希望自己没想到的你能帮他想到,这就是超越客户期望的,别的家没做到,但海底捞做到了,这不就是一种服务创新和新的服务模式吗?

海底捞的确提供了很多餐饮业服务之外的服务,总体来说,这么做是不是一种过度服务行为呢?算是一种娇惯消费者的做法吗?

你这个“娇惯”是需要加引号的,可以作为一种调侃,但海底捞真的属于做的不错的。而海底捞之所以这么做,得从它的商业模式上思考,海底捞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它的产品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服务一定是最好,让老百姓最能记住的是什么?一定是服务,所以从整个商业模式看首先是定位,目标客户是谁,目标客户有哪些核心需求,围绕着客户的需求挖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能提供的核心产品是什么,当整个定位思考后,接下来你就要思考核心关键问题,我们的关键资源能力是什么,这就要根据它的商业模式,围绕其核心资源能力再去思考,也就是说自己的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或者核心差异化、特色是什么,所以一提海底捞,海底捞产品不一定给你印象最好,但什么印象最深,服务,这就是它的核心关键资源。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海底捞在打造的一种竞争力,我经常说你有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客户能记住什么,客户能记住的就是它的服务,人家就在服务上无限放大,把服务做到极致,让客户不停地选择我,所以海底捞就成功了。

无论是员工自费给等座的顾客去买冷饮,还是服务员写卡片帮吵架的顾客劝和,所有这些能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流传的服务都是员工的自发性行为, 似乎海底捞对“超值服务”缺少规范和标准,而对一家连锁企业来说。这些经验都只能作为个案存在,很难复制和推广啊?

它肯定是有标准的,比如新员工来了以后面对客人怎么沟通,怎么交流,用哪些语言,有哪些礼节礼貌,甚至哪些接待的流程,这个肯定是有的,只是所谓的“超值服务”可能没有把标准过分细化,没有像很多企业那样设置太多束缚员工思维的框架性的东西,让员工局限于在这个框架内做事,你有创新和想法只能保留在肚子里,没有舞台施展。

尤其海底捞提倡的是亲情服务。张勇可能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如果设计很多服务流程,服务标准,对员工有框框的要求,太过机械化的服务标准就束缚了员工的思维模式,很难达到“亲情”。所以海底捞提倡人人创新,人人思考,人人参与。这也是海底捞的新思维,能无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动力和潜能,因此他的员工才这么热情。

像你提到这些服务看似是员工的随机性行为,其实这是海底捞一直倡导的授权。其实这并不是海底捞的创新,有些酒店早已经这么做了,比如像里兹卡尔顿酒店就对员工有个2000美金的授权,比如你看到一个客人提出投诉和抱怨,在你的权责范围内你能帮他解决,但有可能你要花一些费用帮他做补偿,那这2000美金你可以自由支配,不需要再向领导去申请。如果你通过帮他做额外服务,能留住他,那只要你在这个事情处理之后写一个报告就行了。当然,海底捞只是个火锅店,如果真让它像星级酒店那样标准细化也不现实。

像西南航空、宜家这些大的成熟企业也以感动服务著称,海底捞与它们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

这样的企业一定会有相似之处,他们一个共同的管理模式就是“感动的员工创造感动的客户”,所以我们不仅仅从餐饮、酒店谈的话,把它提升到全行业或各个行业的优秀企业,包括优秀品牌都是感动员工创造感动客户,也就是只有你先照顾好员工,员工才会照顾好客户,海底捞也是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的。

当然这就涉及到员工和客户的排序问题,以前都说顾客是上帝,现在本质上还是先把员工当上帝,这就是我们提到的内部服务,构建自己的内部服务体系,然后再想怎么服务你的客人。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爱的循环”。

您刚才提到尊重客户需先从尊重员工开始,海底捞的企业文化里也一直强调“尊重”,但它的实际做法似乎南辕北辙,比如在卫生间它会让员工做给客户递送手纸这样的事情,其实这种事都是顾客力所能及的,为什么还要员工来代劳呢?是不是过于讨好顾客而对员工不够尊重呢?

这倒不是。人人都在服务,这个尊重要看从哪个角度思考,服务员在为你倒茶水的时候你认为是不是有尊重,比如现在有KTV提倡跪式服务,你认为是不是尊重?也就是说他的服务模式就是这样的,不是我不尊重你,这只是一种服务模式。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古代动不动就向人请安,跪式服务是不是更尊重呢?说白了这其实只是一种礼节,不是尊不尊重。

海底捞无限放大的服务,往往会激起顾客无限放大的欲望,有些喜欢占小便宜的顾客,比如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就要求打折甚至免单,否则就威胁闹事,海底捞往往选择息事宁人。因此有人担心,海底捞总是通过步步退让来满足某些消费者的无理要求,最后遇事会不会变得没有原则和底线?

你说的这种现象,肯定是有这样的顾客,但我觉得这还是个案。海底捞自己员工也说了,最怕的是同行来用餐,因为很多同行到我们这儿来不仅仅是吃,也在学,但更多的是在挑刺,或者我故意给你提出什么难题,看你怎么解决。某种角度来讲海底捞当然有他的一套自己的解决策略,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有不讲理的顾客提出你必须帮我免单,就只能免了,不然能怎么样。这种情况肯定也有,但都是个案。

而且即便有这样的客户,做生意不能你对他不满意就把他打跑吧,只能说要采用一种比较婉转的方式或服务的方式,有的时候打个比方,明知你是在挑刺,但是我对您那么好,你都不好意思再挑了,这么说您能听懂吗?这就是感化客户,有的时候员工也会说确实是我们的责任,比如这道菜有虫子是我们的责任,我会给你补偿或折扣,作为员工不可能主动提出来要先分清责任,但员工心里会有衡量,这都是小问题。

这种事情他们肯定都有自己的一套解决思路。海底捞的确有免单的现象,但是你会发现也不是谁都能去免单,比如我们看到外界宣传的动不动打折、送礼,赠品等,当然有,但不是所有的去都送,比如你到海底捞用餐,不相信你去十次八次都送,人家也是有成本的,所以好的服务某种角度也是有成本的。

人们的惯常思维是,可以容忍坏孩子上房揭瓦,但是不太能容忍好孩子出错。如果海底捞一旦跟顾客发生矛盾,尤其是演变成恶性事件的话,同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海底捞身上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呢?所以海底捞遇到刁蛮的顾客更容易妥协。

这不叫更严重,而是高关注度,这是两个概念,就如同,同一件事发生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和发生在明星身上一样,比如这次“李天一事件”,为什么媒体报道都在说李天一,另外几个小孩为什么不报道呢,因为他是李双江的儿子,就是这个道理。

关注度高的企业称为明星企业,别人对它当然就比较敏感,是好的大家都知道,不好的呢?大家更会传播。中国有句古话说“坏事传千里”,就是这个概念。

至于造成影响的程度,我认为不管出了什么问题,公关危机的结果最终还是取决于企业的态度,态度的背后是什么呢?两个字:“责任”。作为企业,我首先得是诚信的企业,诚信是建立在责任上,我有责任对得起我的客户,有责任对得起我的股东,也有责任对得起我的员工,更有责任对得起整个社会,整个国家,这就是一种责任,不然的话都在说诚信经营,诚信经营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这些,作为明星企业或高关注度的企业我想也是基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

影响更严重的结果往往来自企业没有责任。当媒体报道时,如果不承担责任就只会逃避,逃避就会掩盖、掩饰一些事情,但会发现你越掩盖,老百姓越追究到底,媒体也会不断曝光。

海底捞会给等座的顾客提供各种免费服务,比如擦擦鞋,各种零食。吃饭的时候送女孩头筋扎头发,等等,一开始顾客可能会觉得很新鲜,但是当这种服务成为一种常态,当顾客习以为常的时候,“海底捞的特色服务”是不是就慢慢失去吸引力了?

海底捞也在不断创新,比如你在等位的时候给你提供的这些,是基础服务。从服务的层次来讲,服务创新分为几大块:其一是同行业没做到的我做了,当你做了以后发现客户已经习惯这种服务模式,这个服务模式基础上客户没有见到的我又在做,这就是进一步的创新。

我再进一步的创新,现在没有做的,怎么才能做到最好,也就是说现在企业没有做的,我再怎么做,怎么进一步赢得客户。这是一步一个台阶。去年网上流传“海底捞等位叠千纸鹤可以抵现金用”,这就是一种创新,你会发现有可能过了半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他可能又有新的模式。比如原先有的人在海底捞洗手间里不可能擦眼镜,但现在走进去发现保洁员在你洗手时会问你,这位女士,方便我帮你擦一下眼镜吗?你会觉得很惊奇,这就是它的服务不断创新,所以海底捞的服务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也在思考自己的服务怎样进一步抓住客户的心,这就是优化,不断完善。


本文来源:红餐网,由餐饮界(微信ID:canyinj)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


媒体官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