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套路满满,但“找托儿排队说”小看了背后的段位专栏
在说“喜茶”这个最近餐饮界里的话题担当之前,先说说最近的全网流量王《人民的名义》。
腐败分子丁义珍为了让排队的上访群众快点离开,“聪明”的把信访办的接待窗口设计得矮到腰部以下,访民得蹲着、猫着腰说话,久了筋骨痛吃不消,就赶紧说完事走人。
此设计大大提高了接访效率,结果让达康书记知道了,勒令新任区长孙连城整改。
在具备一定文明程度的社会,个体总要达到某个地方、实现某个诉求,当诉求满足的速度赶不上个体到达的速度,就需要排队。排队是秩序的象征,也是效率需要提高的指示灯。
而在商业社会,商家对排队则是“又爱又恨”,绝不是丁义珍之流简单的排斥,搞手段只为“提高排队效率”。
“人广双雄”之一的喜茶就是这样,因为上海人民广场店排队的场面堪称奇观,引爆了话题,也引起了合理质疑——这里面会不会有托儿?
被怀疑也难免,喜茶在华南已经红透,在上海开分店如果没人排队,就等于宣告进军华东市场的首局失利。对于获得融资要在全国突进的喜茶,这样的失败是不可以接受的,所以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在开业时火起来。
找托儿排队是大家最能联想到的手段了。
不过,在没有证据出来前,一切都是猜测,是否请了托儿只有商家自己知道。
但能够爆红,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喜茶在产品层面是有绝对特色的。之后,就是品牌运营的功力。有套路是肯定的,但这些套路绝非“自编自导排队”这么低层次的方式。
从诞生地就开始培养“排队文化”,到上海后效力叠加
请人排队制造热销场面,也就是找“托儿”,是一种古董级的营销手段。如今,先经过社交媒体的前期铺垫,开业排队,引发舆论的二次发酵,新店开业时找人排队也是业内常见的做法。
而在网红餐厅频现的这两年,请托排队再度回归,成了一些店自我炒作的套路之一,其基本模式是:自我标榜→邀请内测培养种子用户→请托排队(饥饿营销)→全面炒作。
但要注意,喜茶的历史。最早叫“皇茶”,创办于广东江门,又在中山、佛山、惠州等二三线城市发展。
而在最初的江门、惠州等地,喜茶就已经常常出现排队场面。那时没有被质疑“找托儿”,恐怕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找托儿也需要成本,对一个人气本来就高的奶茶店铺来说,性价比比较低。
喜茶在2015年进入广州,2016年进入深圳。在广州、深圳登陆后每天也有很多人排队,等待时间大多都在半小时左右。接受了IDG投资后,喜茶2017年进入上海,直到3月才全面爆红,排队两三个小时才能喝到。
这排队本身,其实是可以找到根源的。
首先,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去吃好吃的,这对于吃货来说太正常了,喜茶在华南的有些门店至今还有排长队的情况。
再就是,喜茶的店面大多设在人流量很大的位置,但店面却很小。店面容量有限,人工有限,出品速度也有限,顾客想要买一杯奶茶就需要等,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成本。
而在上海出现百米长队的情况,可以认为有上海这座城市排队文化的加码。
上海人对“吃”,是颇有讲究的,并且对“老字号”执念很强,也就是老上海人说的“牌子要硬”。
延续到年轻一代,他们对“牌子”也很感冒,喜茶不是突然曝出的黑马,而是早就在华南人气很高,必然会引发上海消费者排队一试的的决心。
上海人不仅热衷为美食排队,也愿意为很多新奇事物排队。
八十年代上海人为读书会活动排过队,九十年代上海人为股票开户排过队,再到为进世博会场馆、为上海电影节购票、为名人签售活动……上海人都排过令人印象深刻的长队,最近在上海图书馆前的“朗读亭”,又可以看到新一波排队热潮。
所以筷玩思维(ID:kwthink)猜想,在上海本地人眼里,喜茶门前的长队根本没那么难以理解,也不会去补脑“雇人排队”了。
洞悉顾客排队背后的消费心理,并利用好“痒”点
喜茶最大的套路在于:会找到“痒”点来鼓励排队,这就需要深谙消费者的心理。
好奇心理自然不用解释。看到好多人排队,好奇是什么这么吸引人,也加入到排队队伍。炫耀心理也同样,这个新潮玩意儿,别人都喝过、都排队,我没喝过、体验过,不够潮。我喝了,可以拿来炫一下发个朋友圈,是这种心理的基本过程。
不过这个仅适合首次购买的新顾客。此外的顾客,就需要更深入的洞悉。
那就是,排队本身就是一种需求。
两个年轻人谈恋爱,小伙儿为女朋友排了三个小时队买一杯金凤,原本“浪费时间”的负面行为,变成了“为心爱的人甘心付出”的正面行为。
筷玩思维认为,证明自己愿意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做一件事,来表达人情层面的价值,没有比排队买一种当红小食这种方式更简单、更低成本的了。
男生和女朋友看两个小时的电影,起码也要花一百块,而同样两个小时排队买杯喜茶才40块左右,花钱少还“浪漫”,年轻人的心思你猜不透。
而用排队来刷存在感,排队买到东西送人来表达礼物的贵重,彰显自己的追求和文化品位。
如今消费市场大多供过于求,并且差异化明显,很多消费者只会认准自己喜欢的店家,哪怕要排队,吃不到宁愿不吃。
排队行为本身即包含了消费、情感和价值等因素,背后有很多消费心理因素影响,喜茶在这些因素的“触发点”上做文章。
在创立品牌期就有排队,这点是喜茶在营销时有意无意提到的一点。而在上海店开业前的网络自媒体造势,“网红”都愿意为其排队几小时,也被拿来当做吸睛利器。
而之后排队场面真的形成了,比预想的还厉害,喜茶也会适时推文,借势做做文章,让队伍越排越有人排。
维持排队状态,热销排队和饥饿营销只差一条线
对于茶饮店这样低客单价的餐饮业态,无论是皇茶、贡茶还是一点点,都仍需要排队这种现象来带动客流。所以,喜茶的段位高下,在于其会在某些环节采取控制手段,来促成并维持排队。
1)、取餐控制
其它的奶茶店,好了一杯就让客人取走一杯,人就像流水一样流走了。喜茶的做法是,做好8杯,同时叫人来拿,这样就把等候的人积压起来,让店里随时都是满满的等候取单的人。就好像水坝,先把水拦起来,积累到一定量,再一次放掉一部分,水库里的水有多高,由自己控制。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服务号等方式实现在线付款点单,或者做一个排队预约系统,都可以避免排队,但是喜茶目前还没有采取用在线自助手段减少排队取餐的举措。
2)、秩序控制
排队必须有规矩,人们才会去排队。喜茶会拿出一部分人力,来维持排队秩序。
消费需求旺盛,黄牛和代购也闻风而动,代购们甚至明码标价:排队1分钟,在餐品原价基础上加价5角;有的则根据地段,每杯要价80到100元。
所以有的代购会同时接好几个单,一个人就买十几杯,后面的人自然会怨声载道。
迫于黄牛和代购的规模越来越大,影响了排队的公平,于是喜茶定了规则:一个排队号码只能买2杯饮品。
但这又会有“饥饿营销”的嫌疑,而饥饿营销是比“雇人排队”只好一点点的指控。
喜茶的创始人聂云宸曾明确说过自己没有故意搞饥饿营销,并且强调,相比其它奶茶店只有三四个员工的柜台,喜茶有接近10个工作人员做茶,还有五六位工作人员负责引导排队,提前点单、提前提醒付款,通过人员配备与服务管理,尽量将这种“饥饿”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
但无论如何,排长队、被怀疑是饥饿营销,品牌自己的否认是比较无力的,对品牌的损害也是很可怕的。抛开一地鸡毛,解决消费者旺盛的需求才是对抗“排队托儿”一说的实锤。
结语
通过改进鲜萃的流程,喜茶一家店的产量已经可以达到一天5000杯奶茶,但是还是跟不上需求量的增长。
好的消费体验不应该是排长队,合理布局、疏导人流才是正解。喜茶在以往发展中,遇到某个城市门店排长队,就会增开门店分流,现在大多数二线城市已经不需要排队。
在上海的布局也必须是这样,何况拿到巨额投资的喜茶,目前在一线城市开店的资金压力已经不像之前那么大。
今年是喜茶北上进入一线城市的关键一年,筷玩思维认为,喜茶面临的品牌营销层面的考验,还在于如何把握“排队”的度,不要让排队的负面影响,反制自己在营销方面的努力成果。
而这个仍需沉淀的茶品牌能否在产品、精细化运营方面持续精进,打破“红不过三年”的网红店魔咒,筷玩思维还会持续予以关注。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