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餐饮如何避免为洋品牌做嫁衣?专栏
前不久,中国烹饪协会对外发布《2016年度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和餐饮五百强门店分析报告》时,曾表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餐饮收入达9196亿元;主要还是大中型餐饮企业发挥了带动作用,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就有2212亿元,同比增长7.3%,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餐饮自进入微利时代,规模扩张就成为了餐厅获得更多利润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大中型企业始终是中国餐饮的中坚力量的主要原因。可是一旦体量上去了,考量的就不只是企业的盈利模式,更重要的还是营运模式以及执行体系!不信?有案例为证!
外卖再火爆,赚钱的还是洋快餐
根据《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2017)》显示,虽然在2016年,外卖行业整体交易额达到1500亿+,餐饮业大概每挣10元钱,就有1元来自外卖;但在最挣钱的10个外卖餐饮品牌中,前5席都是西式快餐,并无一大陆品牌。这是为啥呢?
从几大平台上消费者的评价可以看出,原因无外乎“连锁店口味不统一”,“饭菜份量较其他同类品牌少”,“配送不及时、不专业”等等。瞧,“口味不统一”及“饭菜份量少”不是缺乏菜品的复制标准,就是复制执行不到位,才造成出品品质不稳定;而配送问题大多就是缺乏健全的配送体系,也就必定对餐点留存时间或路线规划不够,使得操作或执行难以规范,顾客体验感自然就不好。
要知道,国外餐饮巨头基本上都要花20年到30年的时间来沉淀自己的运营及执行体系;更何况在外卖平台还未诞生的时候,洋快餐就已经开始训练自己的外卖体系。因此,起点不一样,如何干得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抢走多半甚至整个“蛋糕”。
火锅再吸金,挑战的还是执行效率
还是根据《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2017)》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餐饮业,从营业额来看,火锅成为第一大业态,占据总营业额的22%,也是唯一占到两成以上的业态。其实这种结果从近几年来,火锅类企业之间的相互PK就可看出端倪。的确,哪里有竞争,哪里就有迅猛发展。在火锅业态中,稍有名气的企业都极具规模,更别说那些代表性的知名大企业。因此,这是优胜劣汰的结果,火锅类企业最先找到了连锁扩张的钥匙。
即便企业依靠自己梳理出标准或体系,人员执行仍难以到位。“反复要求的简单事情,长期做不对”,然后就演变成令企业闻风丧胆的餐饮执行十二大病,如:拖、乱、耗、瞒、赖、高、懵、难、散、漏、缺、飘。
其中中国连锁餐饮最典型的病症便是“赖”,极易依赖能人或全才,哪个店生意不好,就换个老总或店长,导致执行因人员变动而发生混乱。洋餐饮的标准化程度高,也就在于其培养的是专才,可称之为流水线式人才,存在专门的内训体系,直接复制给新人即可。
海底捞之所以发展稳定,也就是在于其有一套完整的内训体系,无论人才打哪儿来,都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其次,晋升渠道也与内训紧密相关。
毕竟员工对执行标准都不熟,又如何指望其能够执行到位呢?简言之,企业如果缺乏运营及执行体系,很难在未来竞争中取胜;而中国餐饮想要在本土战胜洋餐饮,关键就在于各项指标,包含菜品、服务复制等如何规范化执行。
本文来源:嘟嘟餐饮观察 ,由餐饮界www.canyinj.com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