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平米换年销3亿,这家店是怎么做的?专栏

餐饮界 / 妮子 / 2016-01-25 16:49:00
穗科手打乌龙面是台湾好评度前10的素食餐厅,门口经常会排起长龙,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售出1000碗面。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大家呢?

穗科手打乌龙面是台湾好评度前10的素食餐厅,门口经常会排起长龙,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售出1000碗面。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大家呢?

一天售出1000碗面的小店

做面也是一种修行

严心镛是穗科创办人之一,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在台湾,有一个品牌能做到坚持用好食材做健康的餐饮料理;在台湾,有一家公司能做到照顾同仁、感动客人的真心服务;在台湾,有一家企业能做到帮助年轻人达到创业发展的目标。

喜爱美食但不会做饭的他带着这样的一个梦想去寻找台湾小而美的餐饮进行合作,因而认识了几十年如一日制作手打乌龙面的杨师傅。在寻求与杨师傅合作过程中,他面临断腿的意外,但一出医院他又马上拄着拐杖去找杨师傅,并真诚地说:“老天爷给了您一位好师父,也让您传承他的绝学手艺,如果能够把它延续,一起来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将更深具意义。”

因为这一份契而不舍的精神,最终感动了杨师傅,以“穗科”为名在台湾开店,企盼把一份手工乌龙面的感动带给更多人。

杨师傅传承了匠人精神和清雅的口味,他将做面比作一场修行,每天不断重复的动作,考验的是自己的内心,每一碗面的好坏都依赖于师傅们敏锐的感官经验和他们的用心程度。

每天早上杨师傅会先静坐,用清净且恭敬的心开始一天的工作,擀面时他会与面团进行“对话”,来感受面团在自己手中的变化。

从零开始,将小麦粉和天然盐水,依照独家比例和当天气候,和出每天都有不同生命力的面团,再按传统的步骤揉面、擀面、切面,看似简单却倾注了匠人的用心。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心体会面团的情况,这就是手打乌龙面的绝窍。

无论在穗科的哪家店,你都可以通过玻璃窗看到师傅们认真做面的样子。

一个面团只能做出18~20碗乌龙面,生意好时穗科可以售出千碗,坚持每天手做的他们,要保证每一碗面的相同需要师傅稳定的情绪,越是平静越是可以体会到每一个面团的不同性,这样才可以做出适合那个面团的美味。

在穗科当你点完餐后,店员会和您说:“我们是现点现做的,很抱歉让您久候了,但也因为这样才是一碗真正好吃的乌龙面。”

3平方米小店为何能年销3亿?

只卖古董美食书的小店

一火火了19年

在这个世上,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人们对食物的敬意,好像自古有之,哪怕现在会自己做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也不妨碍他们对美食的热爱。

找一个周末还是会照着网上的烹饪视频,跃跃欲试一番,即使味道不怎么样,拍拍照片,发朋友圈也算是实现了这一顿饭菜的剩余价值。

美国有一位女士,邦尼·斯洛特尼,发现了人们的这一特质,于是在纽约开了一家专门售卖和分享古董美食书的小店——Bonnie Slotnick。

书店的橱窗里贴满了有些年头的诺曼·罗克韦尔美食简报和贴画,推门进屋,店内快要顶天的书架被邦尼的4000多本藏书填满,当然还有其他关于美食的周边,比如各种各样的已经绝迹的古董餐具和厨具,屋内正中间摆着一张桌子,经常放着一些好吃的“复古美食”。

店铺不大,但这可能是世界上,关于古董美食书籍收藏最齐全的一家书店了。邦尼的藏书大部分是英文美食和菜谱书,美国国内的菜谱按地域特色分类,国外的则按国别分,也有按烘焙、美食游记等方式分类。除了菜谱和美食外,书店里还收藏了已经停刊的《美食家》杂志和一些难得在市面上见到的美食杂志。

最近邦尼已经不满足于现状,开始收藏著名餐厅的好看菜谱,这也使得常常有一些餐馆老板和设计菜谱的艺术家跑来她的店里,翻看取经。

邦尼大学本科学的是时尚插画,毕业后曾在一家小小的美食书籍出版社身兼数职,既是编辑又是图书管理员,还要负责整理出版社目录,闲时,还要帮老板搜集整理古董美食书。闲来无事,邦尼常常翻阅这些古董美食书籍,她发现一个有趣的事,那些美食书里的复古手绘插画,比起当下的高清照片配图,实在有趣多了。渐渐地,她对这些蒙上时间尘埃的美食书,产生了兴趣。邦尼还察觉到,美食和时尚潮流一样,也有流行的趋势。每隔一段时间,社会上就会流行起一道爆款美食。这些在同一年份的古董美食书里,都有迹可循。

有时候她会记下菜谱,回家试着做一道“复古菜”,但她发现,有些原料根本就凑不齐,在工业时代,一些需要人工和时间才能酿成的食材佐料已经难觅踪影。除了美国本地的古董美食书,邦尼还接触到了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书,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为她开启了另一个认识世界的新方式。

直到此时,她才恍然大悟,自己原来守着这么一个“宝库”啊。邦尼开始筹划开一家专门售卖和分享古董美食书的小店,但是眼下她自己的藏书量却少得可怜。于是借着老板的藏书途径,她给自己拦下了不少私货。在出版社的16年里,她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多增加一些藏书筹码。

直到1997年,邦尼的藏书量达到了2000册。于是,她在离出版社不远的地方租了一个小小的地下室,把自己的“家当”全部搬了进去。虽然没什么生意,也没有任何社交平台可以让邦尼给自己的书店打广告,但她始终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发现这里,并让所有纽约人都知道。

转机出现在那一年感恩节前后,《纽约时报》美食版面的编辑经过这里,他就像邦尼预期的那样,顺着小道,找到了这个“地下书店”。满屋子的古董美食书籍,让这位编辑像是发现了新大陆,立即在第二天报道这家有趣的无名小店。

从那一天起,邦尼店里的电话铃声就没有停过,很多人打电话来问她,怎样才能订购这些古董美食书。这其中有古书的收藏者,也有大书商,但更多的是美食爱好者。

书店出名之后,邦尼在闹市区租下了一家60平方米的新店面,并辞掉了出版社的工作,开始全身心地经营起这家古董书店。如今19年过去,Bonnie Slotnick在纽约已经成了人尽皆知的独立书店,每天在这里进出的人络绎不绝。

3平方米小店为何能年销3亿?

3平方米的糕点店

一年销售3个亿

在日本东京吉祥寺商业街有一家超迷你的小糕点店小竹(小ざさ),店面大约3平方米左右。经营40年以来,这家小店从来没做过任何商业广告或者宣传,店面也极其简朴素,可就这么一家小店,一年销售额竟然高达3亿日元。如果按每平米的销售额来看,应该是日本第一了吧。

店门口日日都像这样大排长龙。最夸张的是,不少客户甚至早上四五点就来排队,这一排就是40多年。这家小店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呢?

小店出售的是两种日式老式传统点心,羊羹和最中。(注:羊羹随禅宗传至日本,由于僧人不吃肉,就用红豆与面粉或葛粉混合后蒸制,制作方法很简单,把红小豆煮熟、碾碎,再和砂糖和琼脂混合熬煮,然后冷却成型即可。)

小店现任经营者是年近80岁的稻垣女士,客人们排队所购买的羊羹,全部是她亲手制作而成。

对于味道的要求,稻垣女士有着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近于神经质的艺术般的追求。火候的把控,挑选和清洗红小豆,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甚至因为四季气候微妙的变化,而调整煮红小豆的温度,用身体感受味道的细微变化。

稻垣女士跟随父亲学习羊羹的制作,她有5个兄弟姐妹,别人都受不了力求完美的父亲在制作羊羹中的苛刻。学习的过程中,不知做了多少羊羹,但每次父亲品尝后都说不行,直接丢进垃圾箱。稻垣不断学习和改进,慢慢就能吃出为什么每一天有细微的差异,有时候是因为火候,有时是因为清洗小豆的方法,这样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尝试,才最终做出完美的羊羹。

3平方米小店为何能年销3亿?

从父亲那里承袭来的手艺,历尽30年如“炼狱的折磨”,才在父亲去世前得到肯定,才创造出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味道。正是这独特的美味让客人心甘情愿追随了40多年吧。

从1969年开店以来,小店每天坚持只出售150个羊羹。按照通常的销售逻辑,生意这么火应该是不断扩张,增加制作数量吧。但稻垣女士为了保证品质坚持“一天只做三锅”。稻垣女士这样解释,一锅3公斤的红小豆,做50个羊羹,红小豆超过3公斤,就做不出那么好的味道了,每天做3锅要花10个半小时,已经是极限了,所以一天只能卖150个羊羹。

客人们希望能保证口味,因此能理解他们一天限量150个的原因,出于对小竹点心店的喜爱,许多客人自发成立了“小竹会”,相约一起排队,并提出一些建议,比如每人每天限购5个的建议就是由顾客们提出的。

正是因为把制作羊羹当作毕生的事业,为了保证最佳的味道,每时每刻都丝毫不敢懈怠。正是对小竹品质的信任,才让客人心甘情愿追随了40多年吧。


本文来源:红餐网,由餐饮界(微信ID:canyinj)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


媒体官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