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增长缓慢明显,3.84亿美元出售子公司求复苏专栏
近两年被业界一直认为快速扩张的星巴克,增长缓慢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11月4日,星巴克公布了低于市场预期最新财季业报,当季主营业务收入为5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无增长。且归属于公司的净利润下降1.6%至7.885亿美元。同时宣布出售旗下Tazo茶品牌以3.8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联合利华。
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大陆地区的同店销售额在最近一个季度上涨了8%,但亚太地区的涨幅仅为2%,低于市场预期的3.2%。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的业绩增长似乎在走下坡路,而在一众新兴咖啡品牌阻击下,业绩一直不温不火的星巴克是否会迎来发展的拐点?
增长停滞不前
在持续一众新兴品牌的多面夹击之下,此前一向增长强劲的星巴克也逐步显现出增长疲软的态势。
最新一季度的财报显示,星巴克当季营收57亿美元,归属于公司的净利润下降1.6%至7.885亿美元,每股经调整收益为0.55美元,同店销售增长2%。
对此原因,星巴克的解释是,受飓风哈维和爱玛的影响,星巴克北美地区的近1100家门店的销售额出现了大幅的下滑,截止到10月1日,星巴克美国地区店铺的销售额下降了2%。
其实,这并不是星巴克首次出现业绩停滞不前的现象,近几个季度一直都面临着同店销售表现疲弱的困境,其美国门店的客流量也呈现出下降势头。
而在其通报业绩的电话会议上,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手机订单的增加和复杂的菜单设置也是造成同店销售下滑的原因。
与此同时,财报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的同店销售额在最近一个季度上涨了8%,但亚太地区的涨幅仅为2%,低于市场预期的3.2%。集团预计,待完成中国地区的收购交易之后,下一季度中国地区的销售额料将实现井喷。
对此,星巴克CEOKevin Johnson曾表示,全面直营管理整个星巴克中国内地市场,是推进星巴克“多面化中国市场战略,以实现星巴克在亚洲市场的长期盈利发展”的关键性一步。
然而对于星巴克业绩持续疲软的真正原因,其实遭遇一众新兴咖啡品牌阻击。
“这主要原因是近两年多个品牌逐渐开设咖啡零售以及全面中国市场全面进入快消零售时代的冲击,以至于星巴克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最终首位不能相顾。”有长期观察星巴克的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记者了解到,最近,麦当劳旗下的咖啡品牌麦咖啡刚更新了菜单,加入了新款玛奇朵开啡和拿铁,还卖起了2美元一杯的浓缩咖啡。日前记者走访市场时也发现,国内的麦咖啡也持续更新了品种,价格也远低于中国市场星巴克价格。
星巴克管理层曾经说过,独立的时尚咖啡店是其业务的最大威胁。尽管星巴克CEO Kevin Johnson不愿承认被各种咖啡品牌夹击,这次财报会议中,CFO Scott Maw还是意识到了“竞争压力的上升”,并表示,“2018年我们将着重推动盈利的增长。”
由于各项数据未达市场预期,星巴克调低了全年营销预期,从15%-20%降至12%。新财报发布后,星巴克股价在美股市场的盘后交易中下跌近6%。
出售子公司解压
而在多方的难以应对的压力下,困境中的星巴克似乎是试图通过高层调整,集中精力应对的思路对当前的局面试图解压。
记者还了解到,在星巴克通报业绩的同时,还宣布已同意将旗下茶饮品牌Tazo出售给联合利华,价格为3.84亿美元。
事实上,今年7月,星巴克宣布未来一年内关闭旗下全部379家Teavana茶店,但将继续在星巴克店内销售该品牌的茶饮。
资料显示,Tazo创办于1994年,并于1999年被星巴克以81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目前主要在食品杂货店和便利店内以包装和瓶装饮料的形式出售。Tazo品牌去年的销售额为1.12亿美元。
“或许正是Tazo这个品牌在持续拖累公司的业绩之下,星巴克最终决定选择瘦身,将精力集中到主业,而这也是新的集团总裁兼美洲区CEORosalind Brewer的最新决定。”另有长期观察星巴克的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根据资料显示,星巴克任命Rosalind Brewer为集团总裁兼美洲区CEO,10月2日生效。2017年9月,星巴克授权美心星巴克(美心星巴克咖啡餐饮广东有限公司)在新加坡的业务,开放130家星巴克门店。后者此前为合资公司,在中国一直负责星巴克在华南地区的经营,已被星巴克先后两次回购股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旗下的另一板块Teavana门店也拖累了公司的业绩,并将在2018年春季关闭旗下全部379家Teavana零售店。而关闭门店后节余的资金将用于中国统一星巴克门店的收购。
根据星巴克的思路,在这次的财报中,星巴克宣布后将专注唯一茶饮品牌Teavana,计划5年内让后者的业务规模突破30亿美元。
Teavana是星巴克在2012年收购的高端茶饮品牌,主打风味散装茶,被收购前茶饮品类超过100种,收购价为6.2亿美元。被收购时,Teavana已经有300多家分店。
再次孤注一掷将未来押宝在主业和Teavana门店上,星巴克能否实现逆袭,对此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华夏时报,由餐饮界(微信ID:canyinj)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