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剖析饿了么,“Make Everything 30min”是否已沦为空谈?专栏
“Make Everything 30min”是这一两年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宣布的下一个九年的初步战略,“九”这个字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轮回,九年是饿了么一个转折点,它意味着,饿了么公司已经真正崭露头角。
今年8月,饿了么接下了百度外卖的盘,从此外卖平台大战从三足鼎立转变为二虎相争,美团点评CEO王兴提出O2O已经进入“下半场”,下半场的核心是要精耕细作,把现有的用户服务的更好,为每个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对于O2O下半场概念,筷玩思维认为,所谓互联网下半场指的是服务好C端客户,但更是要对B端商机进行拥抱,外卖平台已经从以前的红利时期2C转为2B的精细化争夺赛,下半场新的O2O市场大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饿了么专一式战略VS美团集群式航母袭击,谁更胜一筹?
将外卖生活互联网化,是饿了么于2008年在市场开的第一枪,另一方面作为饿了么的贴身对手,美团从团购千团大战杀出重围,早早就将全国市场的用户流量握在手里。
在看到了外卖市场被饿了么清理出一条跑道,而且这个领头羊还不算特别强大时,美团的触手伸入外卖市场,开局就直接对饿了么痛下杀手,坐拥全国大部分城市消费流量的美团直接决定利用团购平台布点国内最重要的一二线城市。
听闻来势汹汹又颇有实力的美团即将打响的商业入侵计划,饿了么陷入了一个困难局面,面对美团的人海战术围城之压力,和自身迎战的人员不足,饿了么没有退路,张旭豪也知道迎战可能很难赢,但不打一定会输,所幸这时候,红杉资本、经纬中国和大众点评等几大资本的投资给了饿了么充足的弹药,也为后来的蓝黄大战埋下了伏笔。
美团在2C布局中,从来都不是专注某一块儿,其商业触角涵盖了外卖、电影、酒店,再到如今的美团支付、打车甚至掌鱼生鲜等业务,美团的商业帝国之大让业界咋舌,更别说还在坐拥超9亿用户的微信占据了一个入口。
而饿了么方面,从2009年至今,依旧只深耕外卖平台,虽说如今饿了么也是一个商业霸主,但饿了么专一式战略对上美团集群式航母袭击,谁更胜一筹?在这个问题上,饿了么张旭豪曾经表示,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就没有意义。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双方背后的弹药库“资本方”说起,这里面有一点值得注意,饿了么的融资是资本多次跟投,而美团点评方面却是经常有新的资本注入,对“聪明绝顶”又“眼光毒辣”同时“挣钱为王”的VC来说,对美团可谓爱之深,但饿了么虽然鲜有新资本注入,但老东家的跟投也是对饿了么未来的肯定和解救。
筷玩思维认为,商业是一场似乎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要断结局还不能只看今朝,也许在消费者眼里,美团的航母式一站生活体验似乎会略胜一筹。
不同于美团点评独立发展,饿了么甘心做阿里护城河,沦为资本棋子?
商业大战中,美团点评像是一个将军,先是经历千团大战厮杀,将大众点评纳入麾下,之后战线拉长又遭遇了携程等强大对手,更别说美团外卖不胜则败的局面了,但美团的麻烦还没完,2015年初,阿里作为美团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又在鼓捣旗下的口碑。
面对阿里的强势入侵和招安计划,美团这时更像是一个帝皇,有企业家情怀的美团不允许自己被阿里掌控。
2015年11月,对美团招安无望的阿里宣布退出了美团董事会,此时这一轮融资中,腾讯追投了10亿美元,看起来美团已经坚定地站在了腾讯阵营。
在2015年阿里退出美团风波后至今,饿了么拿到阿里跟投超20亿美元,由此,阿里系对饿了么的持股达到32.94%,已取代饿了么管理团队成了最大股东。
在饿了么和阿里的关系上,张旭豪曾表示,由于阿里生态上的资源比较丰富,所以与饿了么有辅助关系的业务,包括支付、金融、保险等,饿了么就交给蚂蚁金服直接做,因为饿了么的风格是不想所有业务都做,饿了么要抓最核心的做,这是其商业价值观。
张旭豪认为,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就没有意义,因为世界上伟大的公司都是走专业化道路。除了资金外,阿里系的资源对于饿了么都是毫无保留的支持。
至于外界传闻沦为阿里棋子的问题,张旭豪表示只要自己要强,能够真正创造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一切猜测都会随风而去。
另一方面,今年10月底,美团宣布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融资,在此之前,美团推出了打车业务,作为打车领域的霸主,滴滴刚刚完成对市场的收割,面对美团的侵袭,滴滴立即宣布考虑对饿了么注资20亿美元。滴滴也不排除直接切入外卖市场,美团和滴滴在彼此的核心业务上互相牵制。
对于滴滴狙击美团的消息,饿了么方面回应称,仅属市场传闻,不予置评。
筷玩思维认为,这其实就是一出“围魏救赵”的商战大戏,虽然到如今还没有消息确认滴滴对饿了么的投资到了什么地步,但这有可能是一个“商战开端”,美团一直在打造自己的商业航母,在打车上,滴滴开启了曲线救国的新思路,那么美团未来的“新航母”计划会不会受到其他领域大佬的围攻?至少在这场美团和滴滴的较量中,饿了么的棋子意义已经十分明显。
“饿百”联盟重构外卖领域,是“消化危机”还是强强联手?
8月24日,饿了么宣布收购百度外卖。张旭豪在内部会议上明确表示,将保留百度外卖品牌及团队,收购完成后饿了么与百度外卖将保持双品牌运营。但几乎在消息公布的同时,业内对于所谓的双品牌运营就出现了质疑声音。
当时有业内人士表示,张旭豪提出双品牌运营策略,主要还是为了稳住百度外卖的核心团队,尤其是百度外卖一直优势较为明显的技术团队。
从目前整合进展看,双品牌想要达到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9月8日,百度外卖CTO耿艳坤离职,耿艳坤的离职也成为饿了么与百度外卖艰难整合的开端,此后陆续有百度外卖技术高层出走。
9月15日,饿了么母公司拉扎斯集团发出内部邮件,宣布饿了么和百度外卖合并后的首轮架构调整通知。这份通知公布的任命名单中,共出现了六项具体的任命,其中有三位来自百度外卖,且这三位均在百度外卖技术部门担任要职,此举也被解读为突击挽留百度外卖的技术核心。
本来,饿了么接手百度外卖时,也是看中了百度外卖的白领市场,但这次整合似乎并不完美,目前的问题有两点:一是百度外卖多名技术高层出走,光凭饿了么自身难以短时间消化百度外卖的市场份额;二是整合似乎太过于突然,对于原百度外卖代理商的人员安置和数据接口处理过于粗暴。
百度外卖出售后的“副作用”不断显现,全国多地代理商遭受了不小的损失,最终导致百度外卖代理商先后多次向百度外卖、饿了么以及百度讨要说法。
但在此期间,除饿了么方面曾以“饿了么与百度外卖仍然保持双品牌运营”间接否认饿了么与百度外卖进行商户融合外,双方对于如何安置代理商的问题都未曾做出过明确的回应,此次也是百度外卖首度就代理商安置问题公开发声。
在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看来,从早年间的竞争关系发展到如今的合作关系,饿了么和百度外卖两家平台之间的确需要磨合的过程,双方在达成并购协议的同时就应做好磨合过程中可能出现危机的应对预案。“如果代理商纠纷持续发酵下去,那么对于计划IPO的饿了么而言并非好事。”
Make Everything 30min沦为空谈?这个局还需搭建多久?
Make Everything 30min,对此口号,多数人看到的是Everything和30min,不过筷玩思维认为,重点不在于Everything、30min而在于“Make”上。
Make Everything 30min,这个战略,任重而道远,无论是外卖上半场还是下半场,无论是曾经的2C亦或目前的2B,将配送时间缩到30min以内,是饿了么和美团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因素在于品类覆盖是否足够全(订单量)和配送能力。
在订单量方面,这个局还握在C端客户手里,一是配送品类是否齐全,二是与C端客户的半径是否够紧密。在配送能力方面,就看饿了么公司的后台处理和调度、整合能力。
11月21日,张旭豪做了题为“Everything 30”的主题演讲。张旭豪表示,“未来物流”战略的核心,就是打造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创新科技为动力、智能系统为基础的即时配送体系,推动即时配送行业完成第三阶段的转型,真正实现“Everything 30”。
张旭豪认为,“未来物流”同样具有三大阶段性目标:智能调度、人机配送和无人配送,并表示目前集团第一阶段的智能调度已基本实现。
不过该演讲后,业界就对张旭豪的言论评价为“太虚、讲概念、花架子”,至少,就当下而言,不管是无人机送货还是机器人送货,这个领域还没完全成熟。
讨论“Make Everything 30min是否沦为空谈”这个话题,还绕不开千万级日订单量与配送的科学统筹问题,随着外卖平台上可购买的产品极大的丰富化,运力能否承受订单的持续增长?就餐饮来说,其特点是外卖订单量在中午高峰期非常集中,越集中并发症就越容易显现,从目前的舆情监测来看,用户对饿了么蜂鸟配送的抱怨声充斥网络。
Make Everything 30min,看起来还是很遥远。
结语
饿了么通过9年多时间,将自己估值做到60亿美元,显然也是成功的,虽然走到这一步少不了资本和美团这个老对手的背后推动。外卖平台化后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方式,它的市场争夺大战已经进入更为稳定的下半场,真正做到了平台生活化。
互联网的下半场,拼的不是刺刀,也不单单是智力,美团的王兴认为,这个下半场,从依赖红利,转向依赖技术、依赖服务。而从技术或者服务角度来说,貌似都不是饿了么的强项,沦为巨头棋子的饿了么未来还有多大的战略腾挪空间,虽答案不确定,但注定前路崎岖。
本文来源:筷玩思维,由餐饮界(微信ID:canyinj)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餐饮界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