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巨头败走中国,本土化缺失酿苦果!头条

高价策略与产品僵化,让这家日本寿司巨头在激烈竞争中折戟沉沙。
6月30日,上海龙之梦城市生活中心,KURA寿司中国大陆首店迎来最后一天营业。这家2023年6月才高调开业的门店,曾以日式扭蛋机和纯正日式服务吸引消费者大排长龙。彼时,KURA寿司信心满满地宣布了“10年百店”扩张计划。
短短两年后,KURA寿司母公司亚洲藏寿司股份有限公司一纸公告宣告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上海三家门店将全部关闭。更令人震惊的是财务数据:进军大陆两年间,累计亏损高达8190万元人民币。作为全球拥有689家门店的日本第二大回转寿司品牌,KURA的败退引发了餐饮行业的深刻反思。
01、战略失误:KURA寿司的中国困局
当KURA寿司在2023年6月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时,它带来了纯正的日式体验——从门店陈设到扭蛋机娱乐,完全复刻日本模式。开业首日,上海龙之梦店门前排起长龙,让管理层对“10年百店”计划信心满满。
繁华表象下却潜伏着致命问题。价格策略首当其冲,成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绊脚石”。KURA在上海的初始定价高达每盘240日元(约12元人民币),是日本本土售价(115日元)的两倍多。这一明显溢价让中国消费者望而却步,尽管后来降价至8元/盘,但品牌形象已严重受损。
产品本土化不足的问题在消费者反馈中暴露无遗。大众点评上充斥着“味道差”、“产品品类少”、“食材不新鲜”等评价。有消费者直言:“三文鱼生鱼片有腥味”、“菜单太单薄,几页就翻完了”、“寿喜锅全是葱,乌冬面难吃发苦”。
KURA将失败归因于“在同行业竞争者众多的情况下,未能提升知名度”。但行业数据显示,其问题远不止于此。扩张计划完全停滞——2023年在上海开出3家门店后,再无新店开张。这与其台湾市场形成鲜明对比(59家门店),显示出对中国大陆市场适应性的严重误判。
财务数据揭示了残酷现实:2023年上海子公司亏损2917万元,2024年亏损扩大至3783万元,仅2025年第一季度又亏损1490万元。两年累计亏损8190万元的数字,最终迫使KURA寿司社长田中邦彦做出撤退决定,留下“希望继续学习并争取重新开店”的遗憾表态。
02、逆势增长:成功品牌的本地化密码
与KURA的节节败退形成鲜明对比,多个日式寿司品牌在中国市场高歌猛进。市场整体回暖为这些品牌提供了有利环境——2024年中国日料市场规模达690亿元,同比增长2.2%,预计2025年将回升至700亿元。
寿司郎作为日本回转寿司第一品牌,表现尤为亮眼。其母公司财报显示,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市场净销售额达588.07亿日元,同比增长41.5%,利润更是飙升98.7%至63.71亿日元。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扩张计划:2025财年大中华区门店将增至157-161家,2026财年进一步达到190-193家。
滨寿司同样交出了优异成绩单。截至2024年底,其中国内地门店数量从62家增至87家。北京蓝色港湾首店开业首月便创下400万元销售额,这一数据让行业为之侧目。
这些成功品牌共同构建了制胜中国市场的核心策略:
- 价格亲民主导:寿司郎将人均消费严格控制在百元以内,消费者甚至能通过社交平台优惠自制出40元媲美高端日料的“穷鬼套餐”;
- 菜品丰富度碾压:菜品数量超过200种,远超KURA寿司的单薄菜单;
- 本土化创新突破:针对中国消费者偏好,增加了多种热食种类,打破传统寿司店冷食为主的局限。
餐饮新媒体认为:KURA的失败揭示了外餐品牌在中国生存的新法则——纯正血统不再是金字招牌。成功的品牌如寿司郎和滨寿司,早已跨越了简单的“口味复制”阶段,进入“需求创造”层面。他们通过价格重构、菜品创新和体验再造,将日本寿司转化为中国消费者日常餐饮选择,而非异国文化体验。本土化不是选项,而是生存前提。
市场下沉策略也是成功品牌的重要抓手。2024年,日料门店在一线、新一线城市占比下降,三线、四线城市占比提升。区域分布变化显示,广东(14.7%)、江苏、浙江成为日料门店最密集区域,为品牌扩张指明了方向。
03、转型之路:日料行业的中国式突围
中国寿司市场正经历深刻转型。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共有超过2.5万家寿司店,近一年新增6901家,关闭仅529家。这一增长态势背后,是行业结构性变革——本土化、平价化、下沉化成为三大关键词。
在细分赛道中,寿司品类以42.4%的占比高居日料细分首位。但消费格局已发生根本变化:
- 价格带重构:人均消费35元以下门店占比超五成,百元以上高端门店仅占9.5%;
- 区域重心转移:华东地区占据37.12%的门店份额,广东以14.7%的占比成为日料第一大省;
- 本土品牌崛起:N多寿司以超2000家门店领跑,鲜目录寿司(638家)、争鲜回转寿司(411家)远超日本品牌。
供应链本土化成为行业必修课。2024年日本核废水排放事件后,日料店加速转向国产食材。一位资深研发人员透露:“前几年消费者强调传统日式风味,餐饮店依赖进口食材,但这几年受核废水影响,日料店的本土化改良加速。” 国产三文鱼、鳗鱼等食材使用率持续提高,既解决了供应链风险,又降低了成本。
新兴品牌则通过模式创新开辟增量市场。高端板前寿司店进入瓶颈期之际,融合业态成为突破口。寿司与茶饮、烘焙的跨界组合,以及“寿司+”模式的小型社区店,在三、四线城市展现强大生命力。这些店铺人均消费多在30-60元区间,主打新鲜制作和便捷体验,与传统日式回转寿司形成差异化竞争。
对于坚守中国市场的外资寿司品牌,三大战略方向逐渐清晰:
- 菜单革新:增加热食占比,开发符合中国口味的融合菜品,突破生冷食物的限制;
- 价格优化:重构成本结构,将主力价格带调整至35-80元区间;
- 供应链本地化:建立中国本土食材供应链,减少对日本进口的依赖。
中国报告大厅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寿司市场规模约56.2亿美元,未来十年将保持4.55%的年复合增长率。这一增长机遇将属于那些真正理解“在中国做餐饮不等于做中国菜”的品牌——既保持品类特色,又能灵活适应本土需求的玩家才能笑到最后。
KURA寿司的退场,为跨国餐饮品牌上了一堂昂贵的本土化课程。它的失败不在于寿司不够正宗,而在于将“日本标准”等同于“中国价值”。当竞争对手纷纷降低姿态研究中国消费者口味时,KURA仍坚持高价策略和单薄菜单。
中国日料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高端让位于高性价比,文化体验让位于日常消费。核废水事件加速了供应链本土化进程,国产海鲜占比攀升已成定局。
成功品牌如寿司郎和滨寿司证明,日式血统不再是制胜法宝。他们通过200+菜品矩阵、热食创新、百元内定价,将寿司转化为中国年轻人的日常选择。
未来属于那些既保持品类特色,又能彻底本土化的品牌。KURA社长“重新开店”的愿景能否实现,取决于他们何时明白:在中国市场,正宗不等于正确。
市场永远在奖励真正的学习者而非复制者。当KURA寿司黯然离场,那些将“中国胃”放在首位的品牌,正在书写日料在中国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www.canyinj.com",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投稿请加小编微信canyinj888或QQ237634588。4.餐饮界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免费查阅,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时性和有效性,若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延误、不准确、错误和遗漏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扫码关注餐饮界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