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品一哥“双板”上市,百亿安井的攻守道头条

渠道网络下沉与预制菜风口,正成为这家速冻巨头撬动资本市场的双重杠杆。
冻品行业第一家“A+H”股诞生!7月4日,安井食品(02648.HK)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发行价60港元/股。尽管首日收盘价57港元,市值仍超189亿港元。自2017年上交所上市后,安井再下一城,成为速冻行业首家“A+H”双重上市企业。
从火锅丸子的错位竞争到预制菜的新增长曲线,这家年入150亿的速冻巨头,正在用资本市场的双重布局,讲述一个关于渠道深耕与品类扩张的行业样本。
01、报表解码:经销网络筑底,预制菜破局
安井的财务密码藏在渠道与产品的双重奏里。经销体系是其最坚固的护城河——2024年约2017名经销商贡献了123亿元收入,占总营收82%(安井招股书)。其中合作超5年的736名核心经销商更贡献了经销收入的70%,平均单商年销售额达610万元。
预制菜则成为最锋利的增长矛。2020年营收仅6.73亿元的速冻菜肴业务,2024年猛增至43亿元,占比从10%跃升至近3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9.9%(安井招股书)。酸菜鱼、小龙虾等爆品正重构安井的产品金字塔。
经销商网络是安井的“毛细血管”,预制菜则是新血液。安井预制菜业务负责人曾公开表示:“餐饮标准化需求与家庭便捷性消费的双重驱动,让预制菜从B端向C端快速渗透。”
02、行业纵深:速冻红海里的“全能选手”进化论
当三全、思念在速冻水饺汤圆市场厮杀时,2001年创立的安井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以福建鱼糜制品切入火锅赛道,用鱼丸、鱼豆腐抢占农贸市场和中小餐饮店。避开巨头锋芒的精准定位,为安井撕开市场缺口。
此后通过收购洪湖诱惑、柳伍等品牌,安井从单一火锅料生产商进化为覆盖速冻调制食品、面米制品、菜肴制品的“全能选手”。2024年其产能利用率高达97.2%,全国13个生产基地形成百万吨级产能壁垒(安井招股书)。
据沙利文报告,中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2024年已突破2000亿元,但CR5不足30%。餐饮界认为:“行业仍处分散竞争阶段,安井的全品类扩张本质是对渠道网络效率的最大化利用。”
03、资本之路:“A+H”背后的全球野心
安井的“A+H”布局绝非简单融资。港股上市募资将重点投向“销售网络扩张、供应链优化及国际化布局”(安井公告)。其全球化野心早已显露:2021年收购英国速冻企业功夫食品;2023年设立进出口部拓展菲律宾、澳洲市场;2025年拟4.45亿收购出口企业鼎味泰70%股权,剑指日本、新加坡市场。
尽管当前海外收入占比仅1%,但港股平台的资本与外汇优势,为其全球化按下加速键。中信证券研报指出:“港股上市有助于吸引国际资本,为跨境并购提供便利。”
04、安井启示录:餐饮供应链的三大生存法则
大单品战略:从1到39的爆品方法论
安井已培育39个年销过亿单品,其中4款超5亿元。其策略是“每年聚焦3-5个战略单品”,如围绕烧麦开发紫米、“三丁”等衍生品(安井年报)。餐饮界认为:“大单品是品牌认知的锚点,系列化开发则是场景渗透的钥匙。”
▲大单品发布时间线;▲图源:安井食品招股书
渠道深潜:与经销商共生共荣
安井的“经销商生命周期管理”极具特色:五年以上老商贡献七成收入。这种深度绑定远超传统压货模式。餐饮连锁顾问王超指出:“安井把经销商当作区域运营合伙人,而非分销工具。”
预制菜的真命题:B端打底,C端增量
当行业陷入预制菜C端营销内卷时,安井凭借酸菜鱼、小酥肉等产品在餐饮渠道实现43亿年收入。
其招股书直言:“餐饮客户对标准化解决方案的需求持续提升。”这揭示预制菜的本质价值——为B端降本增效,而非替代家庭厨房。
安井的“双板”上市是里程碑,但57港元的破发也暴露市场担忧:当预制菜从风口变成红海,安井的第二曲线能否持续高增长?
其真正的护城河在于“39个亿元单品构筑的产品力+97.2%产能利用率支撑的供应链效率”。比起花哨的资本故事,安井更擅长把平凡食材做成规模化生意——从一颗鱼丸到酸菜鱼预制包,本质都是对渠道与成本的精耕。
海外布局虽有想象空间,但速冻食品的文化壁垒与冷链成本仍是硬门槛。冻品一哥的全球化,需要的不仅是港股代码,更是对异国餐桌的深度理解。
当资本潮水退去,能持续游向深海的企业,永远是那些把产业链做重、把消费者需求做轻的务实者。 安井的下一程,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1.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餐饮界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餐饮界www.canyinj.com",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3.投稿请加小编微信canyinj888或QQ237634588。4.餐饮界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免费查阅,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时性和有效性,若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延误、不准确、错误和遗漏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扫码关注餐饮界微信号